公示 | 2025年“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正式候选人
时间:2025/8/25 11:09:46 来源:学术部
为纪念和缅怀我国造船界一代宗师辛一心教授,进一步弘扬科技创新精神,践行海洋强国战略发展目标,促进船舶与海洋工程科学发展和人才成长,奖励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于2014年7月设立了以辛一心教授命名的“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基金”及奖项,并继2015年首届开展“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评选后,2025年第六次组织开展评选活动。
根据《“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奖励办法》规定, “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正式候选人的主要业绩,需在媒体及正式候选人单位进行公示,以接受社会监督。2025年“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正式候选人经过评审专家组评选,已经产生5名,现予公示。自今日起10天内,单位或个人对正式候选人的主要业绩有异议的,请以实名向“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评选办公室书面提出。
联系地址:上海市江宁路495号2105室
联系人: 陆卫强
联系电话:021-54661102
“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评选办公室
2025年8月 25 日
终身成就奖
01 吴有生,1942年4月生。原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所长,现任名誉所长、江苏省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主任,海洋装备领域2030-科技创新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总顾问。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船舶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三维船舶水弹性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长期从事线性与非线性船舶水弹性力学理论、试验技术及应用技术的系统性研究,船舶结构和船用设备的抗水下与空中爆炸的关键技术研究,船舶振动噪声控制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及新型高性能船舶的研究与设计。是“广义三维线性船舶水弹性力学理论”创建者之一,开创性地把水动力学与结构力学融为一体,实现了浮式结构物耐波性、外载荷、强度与疲劳、振动与冲击的统一分析。创导了船舶水弹性力学实验研究,带领团队持之以恒开展该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始终处于世界前列;解决了舰船抗空中核爆炸加固设计及战效预估的关键技术;长期从事与主持我国船舶声隐身技术研究,带领年青人创建了海洋声波导环境中三维船舶声弹性理论与软件,为揭示海洋声场环境中机械与推进器激励的船体振动、自噪声与辐射噪声的机理与规律,为优化设计提供了有效手段;担任总设计师研制成我国第一艘千吨级小水线面双体型海洋测量船。
同时,长期主持与从事我国船舶科学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提出并组织了南海岛礁海域浮式装备,及大型有人装备与智能无人装备集群相融合的深海装备发展战略、关键技术及工程转化途径研究。五十七年来,吴有生院士带领团队为我国船舶与深海装备跨越式发展,在基础理论、科学实(试)验、技术应用等方面贡献了毕生精力和才华。
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多个国际学术组织常委、主席、名誉主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军队/部级科技进步特等、一、二等奖共1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论文29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船舶力学》丛书1套、国际会议论文集5套。培养硕博研究生共40余名。
突出贡献奖
02 金燕子,1969年4月生,研究员级高工。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中船集团首席专家,国家能源LNG海上储运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高端海洋装备尤其是LNG储运装备的研发设计及科研工作。
作为项目或技术负责人主持国家部委及中船集团多项LNG储运装备重大或重要科研任务。带领团队攻克了LNG船双艉鳍线型桨舵及节能装置一体化设计、薄膜型围护系统结构安全性分析等20余项LNG装备研制核心关键技术,构建了海上LNG产业链生产、运输、接收和应用装备领域全链条研制能力,研制的新一代大型LNG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应用于LNG全产业链装备的B型LNG围护系统。牵头开展LNG低温核心系统及材料设备的国产化研制及应用工作,研建国内首个陆上LNG低温工程中试平台并投入运行,推动实现我国LNG储运装备国产化配套能力显著提升。为实现我国LNG储运装备的自主可控、创新突破与高质量产业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五年来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创新团队奖1项,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特等奖1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类金奖1项,行业专利奖金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发表论文8篇,参编国际标准2项等。获工信部“先进制造技术人才”、“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青年英才奖
03 黄毅铭,1987年2月生,高级工程师。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主要从事民用船舶,尤其是大型邮轮船型总体设计和研发工作。
作为项目和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先后开发完成75K DWT LR2 成品油轮、1800客豪华客滚船、8万总吨级邮轮船型平台、3.6万总吨沿海小型邮轮、3万总吨级南海邮轮、10万总吨级中型邮轮船型平台等多个设计项目。作为核心人员,全程参与“大型邮轮总布置设计技术研究”和“十三万总吨级大型邮轮工程开发”项目的立项论证和研制任务。作为客船设计负责人,带领团队先后突破了邮轮模块化总布置设计技术、吊舱邮轮线型设计及优化、基于MBSE方法的安全返港系统功能评估和设计优化、邮轮超大主竖区替代设计、客船稳性综合设计优化、客船重量重心全流程预估和控制方法、上层建筑风场舒适性设计、人员动线疏散仿真分析、基于热-冷能回收的客船综合节能设计等关键技术,建全和提升客船自主设计能力,为承接订单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在掌握设计建造关键核心技术,向着系列化、精益化和高效化建造国产大型邮轮中做出优异成绩。
近五年来,获首届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上海市质量协会质量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奖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入选上海市2024年“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
04 刘张超,1986年2月生,研究员。中船集团第七一一研究所动力装置事业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长期从事船舶动力系统及装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主持和参与了工信部、科技部、上海市《大功率中压轴带发电设备研制》、《高新技术船舶动力系统绿色设计平台建设》等科研项目十多项。带领团队突破了大功率中压轴带发电、高效传动智能混合动力系统、复合材料传动、全船减振降噪等关键技术,船舶高效传动智能混合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其中船舶柴油机动力系统集成技术、复合材料传动、全船减振降噪系统解决方案等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制的国产大功率中压轴带发电装置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开发构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船舶动力系统试验平台,为船舶动力系统装置研发和应用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动力系统集成项目推广应用于各类科考、执法和海洋工程船舶300余艘,变频轴带发电系统推广应用于国内外各类大型远洋运输船舶130余台套,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为推动我国船舶动力系统技术发展,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在船舶动力系统及装置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中取得优异成绩。
近五年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技术秘密2项。发表论文7篇、撰写国防科技报告5篇。
05 于洋,1987年4月生,高级工程师。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南研究院主任工程师。长期从事船舶智能制造工厂规划、产线设计、装备研发与工艺攻关等工作。
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等重大科研任务。作为工信部“船体小组立先进制造车间应用示范”项目和“高强度复杂曲板智能加工单元技术”等智能制造重点项目总负责人,带领团队构建了切割-小组立机器换人技术体系,攻克了多机器人协同焊接技术、机器人多层多道焊接工艺、机器人燃弧效率提升等30余项关键技术;发明了仿形压头可调活络模具非对称冲压技术,开创了基于回弹补偿的逐步逼近连续冲压成型工艺,构建了智能加工集成工艺知识库,研制了曲板冷弯成形高端装备,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推广应用;发明了一种焊接工艺控制系统及方法,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大规模工程应用的焊接工艺控制系统,打破国外高端焊机垄断,整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在提升中国船舶行业智能制造技术进步中做出了优异成绩。
近五年来,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学术论文16篇。获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奖”、教育部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国资委熠星创新创意大赛“杰出导师”、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