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报道
媒体声音:专业性 海事会展的立身之本
时间:2013/12/12 10:01:00 来源:中国船舶报
没有隆重的开闭幕式,没有唯美绚烂的展台,甚至连以往会展中随处可见的盒饭都销声匿迹……就是在这样的低调和简约中,历时4天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落下了帷幕。然而,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来自全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家企业齐聚一堂,依靠各自的专业性,共同搭建了一个全球海事界沟通交流的高端平台。依托这个平台,业界同仁一起谋划着船舶行业的未来。
在这样一个求新、求变,甚至是求怪、求奇以吸引眼球的时代,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似乎显得不太“合群”。车展上有性感火辣的车模,影展上有一呼百应的明星,航展上有令人叫绝的表演,而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上似乎除了“笨重”、“木讷”的大型机器设备,没有能够吸引普通观众的“亮点”。在各种展览、展会追求娱乐化、话题性和曝光率的当下,中国国际海事会展还在“按部就班”地安排一场场“枯燥”的论坛,一片片“雷同”的展区,一天天“死板”的展示。不过,这些所谓的“枯燥”、“雷同”和“死板”恰恰体现了中国国际海事会展的品质,即专业性。
船舶工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领域之一,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所谓“大国重器”,正体现了船舶工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根本大计”岂能娱乐,又怎能“玩票”。事实上,海事论坛的“枯燥”体现了船舶工业的学术严谨性,展区的“雷同”意味着船舶产品的标准一致性,内容的“死板”反映出船舶产业的发展延续性。正是因为具备以上几点特质,才锻造出了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不同于其他展会的独有个性,那就是,专业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责任。
然而,专业并不排斥创新。相反,只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专业也能“接地气”,也能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在此次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上,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为代表的我国骨干造船企业集团,“绞尽脑汁”创新以吸引观众,不论是展区布置、产品发布、宣传手段还是产品种类,都力求能够表现出企业的文化底蕴、设计和建造实力,以及转型发展的成果。例如,以往多以企业为主体的展区布置方式,改为以业务板块为主体;之前以等待客户上门再介绍的被动方式,转变成专家走上产品发布台主动讲解展示。这些细节的变化充分说明,在造船业和航运业尚未迎来真正复苏时,船舶企业正努力紧跟市场形势,主动改变参展方式,以贴近观众、面向市场。同时也说明,企业拥有的专业能力,只有在双向或多向的沟通中才能变成影响力和感召力,为自身赢得市场主动权。
面向专业受众的同时,参展商还通过打造地域文化特色,增强海事会展的吸引力。作为此次海事会展的主要参展团,日、韩展商的数量虽然减少了,却更加突出以配套企业为主的特色,其依托领先的科技研发实力,重点推出顺应船舶行业未来发展的配套产品,既叫好也叫座;制造业实力全球领先的德国也派出了官方参展团,其展区秉承德国人严谨、务实的性格特点,整齐划一、简单严整,给海事会展带来一阵简洁明快的清风;在海洋工程领域颇有建树的挪威和新加坡也是各施所长,北欧人将展区划分为开阔的几大块,很有几分大刀阔斧的北欧特色,新加坡则在相对狭小的空间里闪转腾挪,精心布置每一个角落,体现了狮城“小而精、小而灵”的本色。凡此种种,无不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彰显本土文化气息,甚至都不用刻意为之,因为相关国家在以专业精神发展船舶工业、海工产业的过程中,早就深刻烙上了自身的文化特色。
此外,为了主动创新,不少参展商还妙招频出,借助必要的“手段”吸引观众。船台控制系统的交互式体验,模拟海况条件的航行操控,让观众大呼过瘾;有些展商特地带来厨师为观众奉上别具异域特色的美食;有的展商还请来了助唱乐队。从触觉、视觉到味觉,再到听觉,参加海事会展的观众得到了全方位的享受。其实,专业的会展完全可以做出不拘一格的样式,让观众感受到参与会展的快乐,关键是要将专业性与娱乐性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而不是主次颠倒,“跑偏”成娱乐化。
在贯彻党中央“八项规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四风”的重要时期,各类会展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大办特办”似有奢靡之风的嫌疑,“勒紧裤腰带”可能又无法体现会展的气势,让人看不到船舶行业逆市而上的信心和决心。然而,此次中国国际海事会展的成功举办,还是让人们看到新时期会展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方向,以专业为立身之本,将创新与专业结合,让娱乐为专业服务,办出“朴实的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