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报道
黄平涛:扬长避短 推动海工装备产业加速发展
时间:2013/8/29 9:51:00 来源:中国船舶报 近几年来,在全球船舶市场持续低迷的同时,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市场保持着高度繁荣的态势,海工装备领域已成为世界造船企业的重要订单来源。面对这一新格局,中国船舶工业该如何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加快自身发展?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黄平涛就此认为,我国船舶科研机构和广大船舶科研人员要积极开展世界海工装备市场、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的跟踪与研究,认真学习欧美、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企业在海工装备发展战略、经营策略、产品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经验,为加快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黄平涛首先指出,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在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在其竞争大格局中,欧美公司掌控着海洋油气产业链的核心技术,有极强的海洋工程装备总包能力,以及新型装备和高端设备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能力,并垄断了海洋工程装置及其水下生产系统、深水铺管等的海上安装市场,亚洲则已逐步成为世界海洋工程装备的组装总成基地。从技术趋势上看,深水化、大型化、环保化、自动化和海底化、新型化是其主要的发展方向。
就我国海工产业而言,黄平涛认为,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力更生发展阶段、80年代引进国际标准和国外技术阶段、90年代开始的持续发展阶段,目前国内海工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并形成了自己的后发优势。其主要表现为,我国海洋油气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的海洋石油资源量约为240亿吨,海洋天然气资源约为14亿立方米;以造船业为龙头的海工装备产业不断取得进步,发展基础较好;国家政策支持得力,一批新兴产业战略和规划为海工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经济、金融实力雄厚,为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不过,制约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黄平涛指出,核心技术十分薄弱、严重依赖国外是其中的关键问题,突出表现在工程总承包能力不足、设计研发能力薄弱、关键配套能力欠缺等方面。目前,国内企业大多是参照或直接使用欧美技术来承建海工装备的,距离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设计和生产还有不小差距;企业研发力量分散,缺乏整体研发策划,在科研立项、成果转化、系统成套、现场试验、信息反馈等方面存在脱节现象,从而导致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尚未建立;工程化、产业化的不成熟阻碍了国内海工产业的扩张,导致其市场份额和经济规模仍然较小,海工企业的利润水平也较低。他还强调,低水平重复扩张严重、产业集中度太低是当前尤其要注意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近来组织开展了有关研究,向国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黄平涛向记者介绍了其中的一些重点。一是要加强型号关键技术研发,形成自主品牌,提升我国在国际海工市场的份额。要支持有一定设计建造基础、建造量大、拉动作用强的产品型号(如自升式钻井、生产平台等),对其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系统性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使其技术水平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同类产品。二是要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要根据我国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及全球海工市场的需求,与国外企业开展合资合作,积极进行技术引进,通过实施国家重大工程专项,依托油气田所需装备,掌握一批典型的大型深水装备及其配套设备的核心设计、制造与管理技术,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三是要推进水下系统设计工程化、制造产业化。为了打破外国垄断,提高国内海工产业集中度,要有目标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一些核心水下生产配套设备(如立管、管汇、采油树、井口装置等)进行研发,使之能够自主进行系统化设计、工程化应用,实现产业化。四是支持在南海维权中所需装备的研发与制造。支持符合我国南海环境条件的深水油气装备(如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油船、张力腿平台、SPAR平台、海洋平台支持船等)及其重要配套装备(如动力定位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原油外输系统、单点系泊系统等)的研发与制造,扶植有条件的企业在上述关键装备及其配套设备的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黄平涛认为,加快我国海工产业发展还要注重建立产业联盟,实现科研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培养出一大批新型海工装备设计制造技术人才。他表示,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将为此提供广泛交流合作的良好机会,希望我国海工领域的各有关单位和广大科技人员利用好这一交流平台,加强合作,扬长避短,推动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取得更大发展。
黄平涛首先指出,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在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在其竞争大格局中,欧美公司掌控着海洋油气产业链的核心技术,有极强的海洋工程装备总包能力,以及新型装备和高端设备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能力,并垄断了海洋工程装置及其水下生产系统、深水铺管等的海上安装市场,亚洲则已逐步成为世界海洋工程装备的组装总成基地。从技术趋势上看,深水化、大型化、环保化、自动化和海底化、新型化是其主要的发展方向。
就我国海工产业而言,黄平涛认为,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力更生发展阶段、80年代引进国际标准和国外技术阶段、90年代开始的持续发展阶段,目前国内海工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并形成了自己的后发优势。其主要表现为,我国海洋油气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的海洋石油资源量约为240亿吨,海洋天然气资源约为14亿立方米;以造船业为龙头的海工装备产业不断取得进步,发展基础较好;国家政策支持得力,一批新兴产业战略和规划为海工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经济、金融实力雄厚,为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不过,制约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黄平涛指出,核心技术十分薄弱、严重依赖国外是其中的关键问题,突出表现在工程总承包能力不足、设计研发能力薄弱、关键配套能力欠缺等方面。目前,国内企业大多是参照或直接使用欧美技术来承建海工装备的,距离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设计和生产还有不小差距;企业研发力量分散,缺乏整体研发策划,在科研立项、成果转化、系统成套、现场试验、信息反馈等方面存在脱节现象,从而导致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尚未建立;工程化、产业化的不成熟阻碍了国内海工产业的扩张,导致其市场份额和经济规模仍然较小,海工企业的利润水平也较低。他还强调,低水平重复扩张严重、产业集中度太低是当前尤其要注意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近来组织开展了有关研究,向国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黄平涛向记者介绍了其中的一些重点。一是要加强型号关键技术研发,形成自主品牌,提升我国在国际海工市场的份额。要支持有一定设计建造基础、建造量大、拉动作用强的产品型号(如自升式钻井、生产平台等),对其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系统性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使其技术水平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同类产品。二是要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要根据我国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及全球海工市场的需求,与国外企业开展合资合作,积极进行技术引进,通过实施国家重大工程专项,依托油气田所需装备,掌握一批典型的大型深水装备及其配套设备的核心设计、制造与管理技术,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三是要推进水下系统设计工程化、制造产业化。为了打破外国垄断,提高国内海工产业集中度,要有目标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一些核心水下生产配套设备(如立管、管汇、采油树、井口装置等)进行研发,使之能够自主进行系统化设计、工程化应用,实现产业化。四是支持在南海维权中所需装备的研发与制造。支持符合我国南海环境条件的深水油气装备(如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油船、张力腿平台、SPAR平台、海洋平台支持船等)及其重要配套装备(如动力定位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原油外输系统、单点系泊系统等)的研发与制造,扶植有条件的企业在上述关键装备及其配套设备的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黄平涛认为,加快我国海工产业发展还要注重建立产业联盟,实现科研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培养出一大批新型海工装备设计制造技术人才。他表示,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将为此提供广泛交流合作的良好机会,希望我国海工领域的各有关单位和广大科技人员利用好这一交流平台,加强合作,扬长避短,推动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取得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