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报道
黄平涛: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时间:2013/8/20 8:57:00 来源:中国船舶报 国务院发布《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这对处于市场低谷的船舶工业来说,既是鼓励又是鞭策。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黄平涛表示,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有能保卫海疆的强大海军,维护海洋权益必须要有海上执法船舶,发展海洋经济必须要有开发海洋的装备,成为海洋大国必须要有深海开发能力,这些都需要有强大的船舶工业做后盾。而要做强、做大船舶工业,就要加快其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要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扩大海洋开发领域,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科技创新引领型转变。黄平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作为海洋装备的提供者,船舶工业界责无旁贷,必须加紧行动。他分析指出,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已经开始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在三大主流船型方面,我国不但完全拥有自主设计技术,而且根据国际海事新标准、新规范要求对船型不断优化。其中,绿色环保型好望角型散货船在国际航运界的地位不断巩固,20万~50万吨级矿砂船世界独一无二;成品油船、超大型油船(VLCC)性能不断提高;万箱级集装箱船建造技术日益成熟,16000TEU集装箱船得到国际市场认可。
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我国首座自主设计的第六代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号成功交付和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开发从浅海走向深海;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创载人深潜世界纪录后,实验性应用航次正稳步进行;多家企业具备自主设计自升式钻井平台能力,其中,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还具备自升式钻井平台系列开发和总包能力;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建造系列化且正走向深海和冰区;海工辅助船接单量占全球市场份额3成以上;自主研发的16万、17.5万和22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船,其配备的电力推进系统、高效蒸汽透平推进系统、低速机推进加再液化装置等均为自主研发。
在船用配套领域,我国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速机、海洋平台吊机等产品。为满足国际海事组织有关节能减排新规要求,我国船舶工业加快了科技创新步伐。其中,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承担的军民共用技术9型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均提前满足规范要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闻孙牵头的15万、20万、30万吨级油船无压载水研究项目取得重大成果,30万吨级VLCC应用这一研究成果后压载水量可减少一半,大大降低了燃油消耗和压载水处理量,目前,应用该技术的30万吨级VLCC已获得订单。
尽管取得诸多成绩,但是,我国船舶工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黄平涛分析说,一是科技创新引领性不强。诸多新船型的研发工作绝大多数是由国外船东首先倡导提出的,如40万吨级超大型矿砂船(VLOC)就是由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为降低运输成本而投资开发的。二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目前,我国船舶工业科技创新动力主要来自国外船东和国际海事新规要求两个方面,国内航运公司很少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要求。三是有些新产品,如国产采油树等虽然已经研发成功,但因其可靠性和质量未得到充分验证而很难得到客户的认可。
为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黄平涛表示,我国船舶工业应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充分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加强科技创新在船舶工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引领作用。他建议,应借鉴“蛟龙”号研发、试验及应用的成功经验,由有关部门牵头建立一种跨部门、跨行业的科技创新机制,将设计、建造和使用方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新产品特别是水下新产品先在陆上进行充分试验,以翔实的数据证明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更好地推动其尽快得到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要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扩大海洋开发领域,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科技创新引领型转变。黄平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作为海洋装备的提供者,船舶工业界责无旁贷,必须加紧行动。他分析指出,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已经开始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在三大主流船型方面,我国不但完全拥有自主设计技术,而且根据国际海事新标准、新规范要求对船型不断优化。其中,绿色环保型好望角型散货船在国际航运界的地位不断巩固,20万~50万吨级矿砂船世界独一无二;成品油船、超大型油船(VLCC)性能不断提高;万箱级集装箱船建造技术日益成熟,16000TEU集装箱船得到国际市场认可。
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我国首座自主设计的第六代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号成功交付和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开发从浅海走向深海;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创载人深潜世界纪录后,实验性应用航次正稳步进行;多家企业具备自主设计自升式钻井平台能力,其中,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还具备自升式钻井平台系列开发和总包能力;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建造系列化且正走向深海和冰区;海工辅助船接单量占全球市场份额3成以上;自主研发的16万、17.5万和22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船,其配备的电力推进系统、高效蒸汽透平推进系统、低速机推进加再液化装置等均为自主研发。
在船用配套领域,我国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速机、海洋平台吊机等产品。为满足国际海事组织有关节能减排新规要求,我国船舶工业加快了科技创新步伐。其中,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承担的军民共用技术9型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均提前满足规范要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闻孙牵头的15万、20万、30万吨级油船无压载水研究项目取得重大成果,30万吨级VLCC应用这一研究成果后压载水量可减少一半,大大降低了燃油消耗和压载水处理量,目前,应用该技术的30万吨级VLCC已获得订单。
尽管取得诸多成绩,但是,我国船舶工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黄平涛分析说,一是科技创新引领性不强。诸多新船型的研发工作绝大多数是由国外船东首先倡导提出的,如40万吨级超大型矿砂船(VLOC)就是由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为降低运输成本而投资开发的。二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目前,我国船舶工业科技创新动力主要来自国外船东和国际海事新规要求两个方面,国内航运公司很少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要求。三是有些新产品,如国产采油树等虽然已经研发成功,但因其可靠性和质量未得到充分验证而很难得到客户的认可。
为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黄平涛表示,我国船舶工业应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充分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加强科技创新在船舶工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引领作用。他建议,应借鉴“蛟龙”号研发、试验及应用的成功经验,由有关部门牵头建立一种跨部门、跨行业的科技创新机制,将设计、建造和使用方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新产品特别是水下新产品先在陆上进行充分试验,以翔实的数据证明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更好地推动其尽快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