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报道

中船重工:非船撑起半边天

时间:2013/2/18 9:12:00 来源:人民日报
无船可造的时候,船企靠什么生存发展?
    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对船舶行业的影响不断加深,造船市场持续低迷。船舶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同比分别下降21.4%、43.6%和28.7%,不少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亏损。
    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之下,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仍然实现经济总量、营业收入、增加值、利润总额均同比增长7%以上,明显好于国内船舶行业平均水平。
    以“船”字命名的中船重工之所以能在寒冬中逆市而上,功夫却在船外。近年来中船重工把“非船”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2012年完成非船经济总量比上年同比增长21%,占集团公司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7%,首次超过民船产业。
    调结构是很多企业提出的目标,但到底往哪儿调、怎么调,却让很多企业困惑。中船重工发展非船产业,到底该发展哪些产业,又应该如何发展,才能对企业起到支撑作用而且产生协同放大效应?

不搞遍地开花  瞄准替代进口
    去年6月,随着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开通运营,由中船重工下属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枢纽机场行李处理系统也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我国大型枢纽机场行李处理系统首次实现国产,一举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投入使用半年来,运行始终保持稳定,并且经受住了1月初长水机场因大雾近万旅客滞留、恢复正常后短时间内行李处理量巨大的考验。
    机场行李处理系统看似只有简单的几条传送带,但其下却包含始发、到达、中转、早到、大件、自动分拣等分系统,庞大而复杂,每件行李每一时刻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运到什么地方,都要一清二楚、准确无误,设计制造技术难度大、可靠性要求高。长期以来,大型机场行李处理系统一直由国外集成商提供,造价、升级改造成本、维护运营成本都比较高。昆船介入该领域后,使国外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投标报价下降20%—30%。
    据了解,建设中的哈尔滨新机场也将使用昆船研制的行李处理系统,首都机场和一些国外大型机场已经向昆船采购相关配件,以降低维护成本。可以说,机场行李处理系统已经为昆船未来发展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早在2008年前后船市还火爆时,中船重工就已经预判到市场可能出现调整,并提出了“强力发展非船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非船产业有这么多,到底该发展哪些?选对了,则企业能实现持续增长,选错了,可能反过来会拖累企业。
    “发展非船产业不能遍地开花,要搞就要发展高端产业,以替代进口为目标。目前被进口设备垄断的领域,都意味着全新的市场空间。”中船重工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孙波告诉记者。
    2012年,中船重工在替代进口方面屡有建树。下属的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曝气鼓风机,这一大型污水处理厂的关键设备90%以上由国外品牌垄断,相比之下,江增的设备更加高效、节能,目前已经在重庆、四川、武汉等多家新建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江增研制的西气东输30MW级燃压机组也顺利通过验收,实现了重大装备国产化。自主品牌高速大功率柴油机完成总装与性能试验,零部件国内配套率达60%,打破国外垄断。
    要实现替代进口,必须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中船重工拥有比较完整的海军装备科研体系,拥有28个科研院所、4万多名科研技术人员,这成为中船重工敢于发展高端产业的最大底气,支撑了整个集团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做擅长的事情,发展与造船技术相关的产业
    这些年,中船重工涉足的非船产业多种多样。大到三峡工程的升船机,小到人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吸管,有些看上去与造船相差甚远。但这些看似从零开始的产业,对中船重工而言其实都有多年的技术储备。“我们选择产业绝不拍脑袋,一定要与造船相关,要与我们所擅长的技术相关。”孙波说。
    在东海沿岸的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基地,我国首批两台5MW级别海上风电机组去年底实现并网发电。这两台高端的海上风电机组由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总装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2009年进入风电行业开始,到2MW、5MW机组相继成功并网发电,2MW机组实现出口美国,风电装机量进入全国前十位,直至成为目前国内仅有的拥有完整风电产业链、并开始涉足新能源投资的风电企业,海装风电迅速成长起来,并于去年在风电强国丹麦建立了欧洲研发中心,我国唯一的“国家海上风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也设立在海装风电。在去年风电行业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海装风电仍然实现了超过5%的增长。
    中船重工的众多企业里,重庆地区的企业曾经非常困难。“为了求生存,早些年我们生产过冰箱、洗衣机、门锁、折叠床,但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我们还是要发挥在造船技术方面的相关优势。”海装风电董事长杨本新告诉记者,“2006年第一次接触到国外发展风电的相关资料时,我就感到风电非常适合我们做。”
    一艘现代化的大船,就是一座漂浮在海洋上的城市,拥有完整独立的电力系统。在杨本新看来,船舶需要用电力带动螺旋桨转动,以产生动力推动船前进。风电则恰好是一个逆向的过程——依靠风力带动叶片转动,从而产生电力。技术上就有很多相通之处,转化起来很快。
    尤其是发展海上风电,船企的优势就更加明显。海上气候状况复杂恶劣,对风电设备的可靠性和防腐性能要求极高。“我们造船人对大海的脾气最了解,有很多这方面的积累和核心技术,又有装备制造的经验,因此产品研发的速度很快。”
    在发展风电的过程中,中船重工的集团优势尽显,给海装风电提供了巨大支持。海装风电作为风机总装企业,风机设备使用的齿轮箱、叶片、轮毂、发电机组等部件全部由中船重工所属的各个企业和研究所生产提供,而且带动了一些国外垄断部件的国产化,从而拥有了完整的产业链。反过来,风电产业对中船重工集团的带动效应也超过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