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报道
“船界活化石”杨槱
时间:2013/1/16 9:06:00 来源:新闻晚报
1935年赴英留学,杨槱在海轮上 留影

图为杨槱与部分市政协委员考察长江口航道

图为杨槱参加“科普之夏海洋地质夏令营”授旗仪式
他中学时写就《广东造船史》,27岁成为造船系教授;他曾赴美参与监造“普林斯顿”号航母;他是中国船界第一位院士,90岁后仍能熟练使用电脑出了6本书……
晚报记者 程绩 报道
他被誉为新中国造船工业“活化石”,9岁时,杨槱第一次渡海并迷上了船;63岁时,杨槱当选为中国造船界第一位院士;如今杨槱95岁,却依然是一个活跃的“造船人”,他仍不断出席各种专业会议,坚持在电脑上著书立说,“辽宁舰”服役、“蛟龙号”潜海、“雪龙号”科考,杨槱欣喜地见证中国造船的后辈们实践了他的一个个梦想。
杨槱名字中的“槱”(you)字,是一个在新华字典上都查不到的生僻字,而我和他的对话,就是从这个字开始的。
“杨老,您的名字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
“我的名字是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孙炳文(周总理和邓颖超夫妇的养女孙维世的生父)起的,他是我小时候在广州的邻居,"槱"字,意为"聚积",寄望这个孩子聚积到为国为民发光发热的革命洪流中去,而我对这个字的理解,是为了理想燃烧自己的生命。 ”
杨槱用造船的一生完成了对自己名字的定义。
杨槱,造船专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是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船舶技术经济论证及船舶运输系统分析等船舶设计新学科的开拓者和中国船史研究学科的奠基者,为中国现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槱早年跟随造船专家叶在馥,从事船舶设计工作,先后发表了《川江船型之检讨》、《川江枯水船之稳度》等学术论文。1960年,他主持并领导制订了中国第一部《海船稳性规范》,该规范的制订,以及随之提出的几十个有关的研究课题,推动了中国船舶稳性的研究工作。
迷船
跟着父母从小坐遍大小船只,中学时写就《广东造船史》
杨槱的童年是在珠江边度过的,他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珠江上停着3艘北洋舰队的军舰。
“爸爸,大轮船为什么会自己开? ”小时候的杨槱经常会拿出一本有轮船插图的书籍问父亲。父亲笑着对他说,船里装着很大的机器,在人的操作下就能开动了。 “什么是大机器?”父亲没有办法,只能放下手中的事情,一直回答到小杨槱满意为止。
这本书是一位朋友送给父亲的,因为有许多船的插图,杨槱对其爱不释手,看不懂时,他就会嚷嚷着非要父亲说清楚不可。
杨槱回忆:这本书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不断搞清一个又一个疑问的同时,也激发了我对船的兴趣。1926年冬,杨槱的父亲随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武昌后,写信叫母亲带全家去团聚。当时杨槱刚刚9岁,从广州坐船去上海,这是他有意识的第一次坐船远行。
在船上,一位青年妇女忽然问道,“我感到很奇怪,这船是铁造的,怎么能在水中不沉呢?”一位老年妇女训斥她,“不要瞎说这么不吉利的话!”另一位青年人解释说,“铁脸盆不是也能漂浮在水面上吗?只要脸盆的边缘高于水面,就不会沉没。 ”
谁也没有注意到,这段对话被一个9岁的男孩深深印在了心里。杨槱说,“这是我听到的关于船的浮沉道理的第一课。 ”
船驶近一个江中岛屿时,减慢了航速,船员在船边的一个小平台上,抛下带索的铅锤,据说是测量水深,这是杨槱在船上唯一能看到的与驾驶船舶有关的操作。
因为战乱和父亲工作变动,此后杨槱不断跟随父母坐船往返于广州、上海、南京、武汉等几个城市之间。 “大大小小的船只都坐遍了。 ”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杨槱开始广泛地涉猎船舶方面的书籍。 当他在广州培正中学读书时,便以《广东造船史》为题,撰长文表述了自己对船舶业的认知和理解。
学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