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2,过往与现实交织,光荣与梦想相伴。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古人曾经畅想的未来,成为今人走入的现实。“神九”飞天,牵手“天宫”,在广袤太空彰显着中国精度;“蛟龙”入海,载人深潜,在大洋深处留下中国印迹;“航母”入列,实训作战,为维护国际秩序承担起中国责任……
一幅幅宏伟蓝图,一项项生动实践,一个个激动瞬间2012,中国科技精彩纷呈,赢得世界尊重。
壮国威,强国本,惠民生2012,中国科技厚积薄发,书写民族骄傲。
创新驱动发展,实干成就梦想。2013,中国科技又开始迈向新征程……
1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对接

参与执行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任务的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
经过近13天太空飞行后,6月29日10时03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安全返回,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神舟九号飞船于6月16日18时37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成功进行了自动交会对接和手动交会对接。
此次“天神”“携手”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具备了以不同对接方式向在轨航天器进行人员输送和物资补给的能力。
2 蛟龙号深潜7062米创纪录

6月25日,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中国“蛟龙”号多次突破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开创了世界同类型科学作业类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这也让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未来3至5年,“蛟龙”号将开展试验性应用:一方面,尽快满足国内科技界对“蛟龙”号的急切需求,取得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培养出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应用队伍。同时,针对目前国际海底区域活动的需要,我国正计划在西南印度洋、太平洋等重点关注区域开展试验性应用调查。
3 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
9月25日,“辽宁舰”在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舷号为“16”。“辽宁舰”交接入列后继续开展相关科研试验和军事训练等工作。
9月25日上午,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这对于提高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舰”是利用一艘原名为“瓦良格号”的废旧航母平台改建的。从去年8月起,已经进行了近10次海试。由于航母正式入列表示其从一件产品转变为一艘战舰,故此举标志着中国海军关于航母作战训练基础性工作全面启动。
今后一段时间,“辽宁舰”将主要担任训练和科研任务,为远洋投送和作战提供平台。
4“北斗”完成亚太地区全覆盖
在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后,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对亚太地区全覆盖的发展目标,并正式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并称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其中,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5 “子午工程”通过验收正式运行

“子午工程”为“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提供窗口安全期预报,并24小时不间断监视空间环境状况。
10月23日,我国空间天气和环境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投入科学运行。该工程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跨度最长、监测空间范围最广、监测方法和手段最全、监测参数最多、综合性最强的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系统。
子午工程遵循“边建设、边运行、边产出”的原则,曾经为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等国家重大航天发射任务提供空间环境预报、警报和现报。目前,该工程已实现“可向各类用户提供连续、可靠、准实时空间环境信息的数据中心”等一系列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