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报道
2020年我国内河水运将基本实现现代化
时间:2012/10/23 13:16:00 来源:中国船舶报
今后我国将以“调整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从“安全、高效、绿色、先进”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到2020年,内河船舶运力结构将明显改善,内河船队的安全、环保、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将显著提升,船舶与通航设施适应性将显著增强,船员工作环境改善,船舶美观程度将提高,基本实现内河运输船队现代化。这是10月12日在重庆召开的“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总结推进工作现场会”传出的信息。 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指出,要基本实现2020年内河运输船队现代化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全领域、全方位、高标准地深入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彻底改变船型杂乱、船舶环保水平低的局面,整体提升我国运输船舶的技术水平,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推广先进的示范船型,引导船舶技术进步,促进内河水运向现代化、可持续方向发展。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宋德星在会上表示,要引导新建船舶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尽量避免不符合要求的新建船舶进入市场,鼓励建造技术经济性能更高的示范船;限期淘汰安全、环保性能差的水泥质船、挂桨机船、单壳液货船、生活污水排放不达标的船舶,以及不利于提高船闸效率的小吨位过闸船舶,对于其他不满足标准船型指标要求的现有船舶,按照自然淘汰、引导淘汰和改造成标准船三种方式分类推进,逐步实现内河船型标准化。 2001年,原交通部颁布了《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管理规定》,自此,中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进入全面推进期。2006年,交通部水运司发布了我国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发展纲要》。去年年初以来,交通运输部先后发布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西江航运干线过闸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等多个文件,明显加快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10余年间,我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成绩明显。 据统计,京杭运河自实施船型标准化示范工程以来,约有4万余艘挂桨机船和水泥质船平稳退出市场,新建船舶的平均吨位提高了75%;苏北运河船闸通过量增加25%,船闸货物通过量提高40%左右,待闸船舶数降低70%左右,过闸船舶单船平均吨位提高35%,船舶平均航速增加60%以上,航次周转率增长30%左右,水上事故数下降40%左右。2011年,重庆船型标准化率达到47%,水路货运量、港口吞吐量双双突破亿吨大关。同时,川江和三峡库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得以大幅提升。数据显示,2002~2010年,重庆船舶平均吨位由300吨提高到1450吨,平均单位能耗由7.6千克/千吨·公里下降到2.7千克/千吨·公里,按国家有关环保标准估算,节约50万吨燃油,相当于减少一氧化碳排放7600余吨、碳氢化合物排放14900余吨、二氧化碳排放126万吨。 据悉,“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我国内河船舶预计有5万艘、约1500万载重吨被淘汰,1.8万艘需更新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