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报道

《上海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十二五”规划》出台

时间:2012/9/19 18:49:00 来源:解放日报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全面下滑,其中国内承接新船订单1164万载重吨,同比下滑50%以上,利润更是下滑60%以上。造船业被传列入银行黑名单,让本就资金匮乏的船企雪上加霜,很多订单甚至因为没有足够资金支撑而延期交付。
  然而,也有专家表示,本次“寒冬”只是周期性低谷,不必过于惊慌,企业应该抓住时机加快转型。同时,近期从国家到地方,也密集出台一系列扶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计划。比如,日前江苏省专门制定产业政策,在科技创新与转型投入、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辽、浙、鲁等造船大省也在密切关注船企生存状况,纷纷出台针对性措施。
  记者昨天获悉,上海市经信委日前正式发布《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按照规划,2015年上海将实现造船完工总量1500万载重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计划实现经济总量1250亿元,全面建成以长兴、外高桥、临港、崇明等四地域为主的长江口船舶与海工装备总装产业基地、配套产业基地和现代化修船改装产业基地,这无疑为困境中的上海船企注入一剂“兴奋剂”。

  “寒冬再冷”也不必过于悲观
  订单锐减、资金断裂、交船难,一个个“重磅炸弹”让我国造船业承受着历史上最困难时期。一年来,中国船企停业或倒闭的消息此起彼伏,江、浙、鲁等造船大省的船企陆续陷入开工不足或者停工的困境。据统计,国内生产能力排名前10的造船厂中,除上海外高桥、广船国际、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少数几家有新增订单外,其他船厂均无新接订单。有行业专家悲观预测,“风暴”过后的中国船企,将从高峰时3400多家锐减到只剩不足400家。
  这是造船业的末日,还是周期性的低谷?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表示,造船业的产能过剩是客观存在,但没市场想象的那么悲观。他说,造船业的产能是跟着市场需求动态变化的,部分中小船厂自2009年起就没接过单,早已停业,不少投入比较晚的设施,根本没有形成实际产能,背后的资本也已退出。综合估计,我国造船业的产能在7000万吨左右,骨干船厂还有超过1亿吨的在手订单,今明两年有活可干,不用过分恐慌。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黄平涛表示,经济—贸易—海运—造船,特殊的产业链决定了船舶工业必然会随世界经济大势波动。据介绍,仅1996年以来,造船业就经历了5个波动周期,但每次低谷过后订单量都强势反弹。除了国际贸易带来的航运需求,快速增长的海洋油气开采正成为船舶工业有力推手。业内认为,国际油价只要在60美元以上,海洋采油就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利润甚至高过陆地开采。目前国际油价超过90美元,未来油气价格呈上升趋势,海洋油气开采设备的市场广阔。从我国来说,目前主要在近海开采油气,走向深海后对设备需求将增加。
  专家认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仍适合造船。船舶工业是资金、技术、劳动力“三密集”,仅在人力成本方面,汽车是9%,造船为19%,欠发达国家缺资金和技术,发达国家人力成本很高,中等发展水平国家最适合。海运是目前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只要大海不干涸,造船就有市场。

  加快转型方能“弯道超车”
  只有在“寒冬”中积蓄能量,方能在复苏中拔得头筹。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陈刚表示,危机时期历来是产业转型的关键期,船企、政府、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时期的重要性。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但与造船强国之间还有差距。本次危机中,我国造船业受到的冲击明显比发达国家严重。目前,我国造船仍以低附加值的“大船”为主,而日韩等造船发达国家则在新技术的储备上走得更快。以绿色造船技术为例,日本大岛造船设计的能降低30%温室气体排放的新型巴拿马散货船开发已经基本完成,燃油效率大大提升。国际海事组织一项研究发现,船舶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世界排放总量的1.8%左右,海洋环境污染中有35%来自船舶,加速绿色造船已迫在眉睫。
  专家表示,低谷期带来的转型发展是实现弯道超越的大好机会。当前,骨干船企应该放下包袱,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改善产品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金融机构也要大力支持,对“过冬”能力强的船企加大扶持,助推船企实现快速转型升级,待到行业回升时,就能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船企,这样才能加快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的进程。如果丧失时机,政府引导不到位,金融雨天“不打伞”,企业踌躇不前,不但不能拉近与世界造船强国的差距,差距还会扩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表示,除了向高端转型,船企也应该向海工装备等多领域发展。目前造船业一片萧条,但随着深海石油探索发展,海工装备却成为一些船企新的赢利点。目前,已有一批骨干船企向海洋工程和天然气液化船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此前,我国在深海开发领域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作业水深只有300米水平,大大制约了我国在深海发展的进程。今年,随着外高桥造船厂建造的海洋石油“981”和熔盛重工建造的海洋石油“201”等一系列深水装备的相继投用,让我国迈进了3000米深水开发俱乐部。这些高端技术的成功研发并投入应用说明,只要船企肯下功夫,政府和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就能在更高、更难的领域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