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报道
揭开我国第一艘国产极地破冰船的神秘面纱
时间:2012/8/3 8:43: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7月31日,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芬兰阿克北极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了极地科考破冰船基本设计合同。合同的签署,揭开了由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的神秘面纱。
新建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将是什么样子呢?又将什么时候建成与广大民众见面?请看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为我们一一解析。
可双向破冰,破冰能力国际领先
曲探宙介绍说,我国新建极地科考破冰船按照“中外联合设计、国内建造”的原则实施,设计载员90人,轻载排水量8000吨,船长约120米,最大船宽22.3米,吃水8.5米,最大航速15节,续航力约2万海里。
该艘新建破冰船是我国第二艘极地破冰船,也是我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极地破冰船,与现役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破冰船相比,破冰能力大大增强,不仅船舶结构强度满足PC3要求,能在南北两极混有沉冰的次年海冰中终年作业,而且能够在覆盖有0.2米厚雪的1.5米厚冰层上以2至3节的破冰速度作业。
“‘雪龙号’是靠船头的冰刀以及坚固的船头,把冰压碎。这种方式遇到厚的冰脊时,就会遭遇困难,有时甚至会骑到冰上下不来。”曲探宙说。新建破冰船不仅可以利用船头破冰,还可以利用船尾破冰。双向破冰新技术大大提升了机动能力,在冰区中航行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转向和掉头,在较厚的冰层中不被卡住。
搭载先进装备,可做“立体式”科考为满足南北两极海域和无限航区的科考要求,新建的破冰船将配备国际先进的调查设备。舱内将装备万米地质绞车、水文生物绞车、表层海水基础参数监测系统等设备;罗经平台上将装备GPS大气探空和臭氧探空系统、海/冰-气界面湍流通量观测系统等设备;科学桅杆上装备船基遥感大气湿度和大气温度微波辐射计、船基多波段海冰光谱仪等设备。
新船还将装备无人缆控深潜器、无人遥控深潜器和水下探测系统等支撑平台,以满足环境、海洋地球物理、海洋生态综合调查的需求。新船因此具备了“立体化”科考能力,从大气到海冰,从高空到海底,新船获取并分析科学数据的能力。
此外,总面积达到58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700平方米的作业甲板,将为海洋环境、地质、生物等多方面的科学调查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 新船还配有可同时搭载两架直升机的支持系统。直升机的最大好处,它的活动范围可以大大超出了船舶的活动范围,从而延伸了科考活动的半径。
曲探宙介绍,新建科考船的这些功能设计将满足我国2020之前的极地可靠需求。
与“雪龙号”共同承担科考任务
目前,我国仅有“雪龙号”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它由运输船改造而成,破冰能力相对有限,更缺乏现代化地球物理和海洋生物资源调查装备,无法开展大规模、有针对性的极地环境调查工作,成为阻碍我国极地海洋科学事业发展的瓶颈。
“新建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不仅可以打破这个瓶颈,同时还可提升我国破冰船的建造能力。”曲探宙说。据了解,新建极地科考破冰船将在2014年建成,2015年投入使用。
曲探宙介绍说,届时,新船将以科考作业为主,在科学调查功能设计上,充分考虑系统性、兼容性和柔性,涵盖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大气科学等众多专业,同时具备一定的考察站后勤物资补给能力。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与现有的“雪龙号”一起,编队赴南北极进行科学考察和后勤补给。雪龙船将以后勤保障支撑为主,兼顾综合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