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深潜器6月将挑战马里亚纳海沟
时间:2012/5/28 9:49:00 来源:中广网据记者了解,为了保证深潜工作达到要求,“向阳红09”船已经提前做了各项的准备工作,包括专门更新了超短基线和长基线水下定位系统,测试验收了水声通讯等设备。目前,它已经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和海洋局联合组织的启航前备航安全检查,符合启航条件。
“向阳红09”船船长陈存本介绍说,该船将于5月28日即明天从青岛启程前往无锡江阴,从那里搭载上我国自行研制的“蛟龙号”深潜器。随后,做一些下潜的实验,6月3日将离开江阴,前往新一次海试的目的地——马里亚纳海沟。陈船长表示,马里亚海沟不论是深度、海况,还是底部的平坦程度等,都符合海试的要求。
去年蛟龙号曾经成功完成了5000米的深海实验,本次下潜7000米,由于深度加大,对于潜航员的体力要求来说是更加高了,两名潜航员唐嘉陵和付文韬前不久进行了专门训练。他们表示,7000米的深度,下潜和上浮的过程各是3个小时,而5000米时是2个半小时,在即将进行的海试中,再加上海地作业以及布放回收潜水器的时间,潜航员一次下潜的整体作业时间将可能突破10个小时。为此,两位潜航员在体能储备方面也做了更多的准备。如果7000米海试成功,将意味着“蛟龙号”可以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为今后进行更大范围的海洋科考提供技术平台支撑。另外,7000米海试预计将于7月中旬返航,届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在青岛安家。
正像进入太空离不开航天器一样,开发利用深海则离不开深海装载装备。拥有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和具备精细的深海作业能力,是一个国家深海技术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有了载人深潜器,科学家可以直接参与到深海前沿科学研究。
20世纪末,国际海底区域竞争形势越来越激烈。2000年前后,中国大洋协会组织各方专家以及政府部门负责人进行深入论证,达成研发载人深潜器的共识,形成了需求论证报告,并报科技部。2002年,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批复。
经过历时七载的联合攻关,终于实现了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载人深潜试验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全第一”的原则,海上试验将分阶段逐步达到最大设计深度7000米。2009年,中国在南海成功进行了20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1109米。2010年8月26日,“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取得3000米级海试成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蛟龙号”潜水器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在空气中重量不超过22吨。它的外形像一条鲨鱼,有着白色圆圆的“身体”、橙色的“头顶”,身后装有一个X形稳定翼,在X的四个方向各有1个导管推力器。
“蛟龙号”有效负载220公斤(不包括乘员重量);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最大速度为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载员3人;正常水下工作时间12小时。
“蛟龙号”拥有世界上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这意味着“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自由行动。它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定位能力,这为该潜水器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图象和语音,探测海底的小目标。并配备了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确保载人潜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压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
据介绍,未来“蛟龙号”的使命包括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有效执行各种海洋科学考察任务,开展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和捕获等工作,并可以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检测以及其他深海探询及打捞等各种复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