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报道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系列解读(海洋篇)
时间:2012/5/18 9:02:00 来源:中国石油报 虽然复杂恶劣的环境使深海油气的开发难度较陆上高出一个数量级,但是其能源潜力远非陆上可比。由陆上走向海洋,再由浅海走向深海,已成为世界油气开发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随着能源需求量不断增长,来自陆上油气开发和高对外依存度的压力,也为海洋石油走向深海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个深海时代,正悄然来临。
装备先行
“深海油气开发必须装备先行。没有装备,人根本没法进入到海域作业,勘探开发就无从谈起了。”中国石油海洋工程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其滨说。
深海油气开发装备是否先进,直接决定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水平的高低。去年年底公布的《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以下称《规划》)中,对深海装备寄予了很高的期望,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配套工程技术和3000米深水起重铺管船及其配套工程技术等关键装备的研究制造纷纷提上日程。
近几年,中国深水海工装备得到了快速发展,多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深海船舶完工服役。2011年,我国首艘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世界首艘3000米级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均已建成完工。
据业内人士透露,中国国内海上油气产量的增长主体就是南海。这就为深海装备大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现实动力。到“十二五”末,我国海工装备要初步形成集科研开发、总装建造、模块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基本满足海洋资源开发的战略需要,成为世界主要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大国。油气钻井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认为,《规划》中对于海洋油气开发科技的部署针对性很强,是很现实可行的。
深海舰队起锚扬帆之际,专家也就中国海工装备的国产化提出了建议和希望。苏义脑说,深海装备国产化任重道远,建造成本也还有不小的下降空间。在深海油气亟待开发、国产装备水平稍逊的情况下,如何快速提高装备国产化质量水平,加快深海油气开发,成为各路专家面临的难题。对此,张其滨认为,深海施工环境恶劣复杂,工程装备技术难度较大,因此国产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他建议,当前中国深海油气开发还应走国际合作之路,从中消化吸收其技术精华为我所用,逐步提升中国深海装备设计制造水平。
勘探为本
油气勘探是海洋石油工业的立业之本、发展之基。深海装备陆续到位后,勘探在海洋石油工业中的核心作用就凸显出来。
目前中国的海上勘探仍以浅海近海为主,主要集中在400米水深以内的海域。从整体勘探形势看,中国近海资源潜力巨大,但资源探明率不高。此外,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和油气资源勘探发现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凹陷或盆地。数据显示,99%的石油探明储量集中在渤海等四个凹陷,82%的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莺歌海等几个盆地。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勘探部勘探总师米立军分析,一段时间内中国近海油气勘探主要储量增长点仍会以渤海为主。
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中国海域含油盆地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油气地质资源量390亿吨。其中,占中国海域总面积四分之三的南海地质储量超过230亿吨,被称为“小波斯湾”。由于深海油气勘探的关键技术和设备都比较落后,使得中国的深海油气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专家表示,我国对海洋及海洋油气资源认识程度不高,而且不平衡,对黄海、东海,特别是对南海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直接影响我国在这些海域的油气勘探。
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介绍,深水油气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大陆架以下超过500米的深水,特别是南海的深水油气勘探,关键的技术和作业还都是靠外部力量。“就整个国际上常规油气勘探来说,深水是最有前景的领域。”贾承造说。
苏义脑称,在中国能源需求量大增的时代,深海油气对陆上油气而言是很好的补充和未来的战略接替,深海勘探理应有所作为。
储备跟上
从长远看,中国的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甚至是整个中国海洋石油工业都处于初级阶段。《规划》对于海洋石油科技的布局安排也只是延伸到未来5到10年。那么如何利用储备科技支撑海洋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