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报道

2011年我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时间:2012/2/2 12:59:00 来源: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2011年,中国船舶行业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但受世界经济复苏疲软、船舶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新船成交量大幅下降,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造船三大指标有升有降。 
2011年,全国造船完工量为766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6.9%;新接船舶订单量为362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1.9%;截至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为1.4991亿载重吨,比2010年年底下降23.5%。按载重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5.1%、52.2%、43.3%。 
(二)工业总产值保持增长。 
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有153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775亿元,同比增长22.2%,增幅下降3个百分点。其中,船舶制造业5983亿元,同比增长22.5%,增幅下降1.4个百分点;船舶配套业909亿元,同比增长30.7%,增幅提高5.2个百分点;船舶修理及拆船业811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下降17.3个百分点。 
(三)船舶出口继续增长。 
2011年,我国造船企业完工出口船62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新接出口船订单276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1.5%;年末手持出口船舶订单1.3672亿载重吨,比2010年年底下降17.5%。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1.6%、76.4%和91.2%。 
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196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船舶制造业2741亿元,同比增长14.5%;船舶配套业100亿元,同比增长10.4%;船舶修理及拆船业308亿元,同比增长6.2%。 
2011年1~11月,船舶出口金额为397.8亿美元,同比增长8%。我国船舶产品出口到175个国家和地区,亚洲和欧洲仍是出口的主要市场,其中向亚洲出口199.3亿美元,占比50.1%,向欧洲出口88.1亿美元,占比22.1%。 
(四)经济效益平稳增长。 
2011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21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船舶制造业4732亿元,同比增长25.6%;船舶配套业761亿元,同比增长30.1%;船舶修理及拆船业663亿元,同比增长16.3%。 
2011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81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船舶制造业402亿元,同比增长28.4%,占全行业利润的83.6%;船舶配套业43亿元,同比增长16.5%,占全行业利润的8.9%;船舶修理及拆船业33亿元,同比增长14.9%,占全行业利润的6.9%。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2011年,国家颁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船报废更新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应对“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出台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为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出台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这些发展规划及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等政策,极大地鼓舞了船舶行业,对我国船舶工业保持生产增长、推进结构调整、稳定造船订单、扩大船舶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造船总量再创新高,骨干企业优势凸显。 
2011年,船舶企业积极应对各种困难,确保交船,提高了抗击风险能力,造船完工量继续保持增长,全国造船完工量首次超过7000万吨,达到7665万载重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骨干造船企业、集团凭借技术、管理先进的优势,造船完工量再上新台阶。其中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年完工量突破800万载重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超过600万载重吨,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超过400万载重吨。我国去年造船产量突破100万载重吨的企业达到22家,比2010年增加了3家,前10家企业造船完工量为3654万载重吨,占全国总量的47.7%。 
(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细分市场找准定位。 
2011年,船舶企业为适应市场变化,调结构、转方式的步伐明显加快。一是瞄准高端船型的开发,陆续承造、交付了系列新船型。其中,沪东中华承接了4艘17.2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船和 4+2艘万箱集装箱船订单,江苏扬子江船业和大船集团分别获得25艘10000箱集装箱船和4+2艘万箱集装箱船订单。二是有技术实力的大型企业纷纷加大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的发展力度。三是国内涌现出一批产品定位得当、细分市场准确、特色化发展的中型造船企业,浙江造船公司的海洋工程辅助船,广船国际的成品油/化学品船,黄海造船公司的客滚船在船舶市场上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四是为规避周期性行业风险,国内一些船舶企业更加重视多元化发展,在风电安装、煤矿机械、铁路车辆、地铁设备、自动化物流设备等非船业务方面提高了市场份额。 
(三)科研开发进展顺利,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高技术船舶研发设计取得突破,成效显著。沪东中华自主研发了4型LNG船,其中,采用低速柴油机加再液化装置推进的17.2万立方米LNG船获得了埃克森美孚/商船三井LNG项目的4艘实船国际订单,实现了中国造LNG船出口零的突破。中船集团公司所属造船企业和研究所还完成了一批万箱船、工程船、特种船的设计开发,技术储备明显增强。3000英尺钻井船、16缆物探船等新型海工装备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承担的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5000米级海试;新一代自主品牌6CS21/32船用中速柴油机研发成功,并取得了中国船级社的证书,正式推向市场;国内综合性能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下水;自主研发的大型转叶式舵机通过中国船级社的检验;国内最大的海洋平台起重机研制成功。 
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和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共同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节能环保型10000TEU大型集装箱船,并成功获得订单,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造船业第一大单。 
(四)市场机制有效发挥,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2011年,一批实力强的企业抓住国际船市变化有利于行业调整的时机,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兼并重组,增强企业实力。其中,江南造船和长兴重工顺利整合、扬子江船业全资收购江苏中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和江苏鑫福船厂40%的股权、浙江欧华全资收购德兴船舶公司、中航技收购山东威海船厂70%的股权、熔盛重工收购安徽全柴集团、中国南车与广西玉柴强强“联姻”成立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 
国内造船企业还通过收购海外品牌企业、设计公司等提高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潍柴集团收购欧洲最大的豪华游艇制造企业法拉帝;扬子江船业收购并控股新加坡船舶及海工设计公司CSMT,中交股份收购海工设计公司F&G,韩通重工收购德国设计公司,惠生重工收购休敦顿海工设计公司等。 
为应对船市危机,并购重组、转产、淘汰成为2011年造船业调整的主要内容,一批不适应船舶市场发展的中小船舶企业已开始逐渐退出船舶市场。 
(五)强化基础管理,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船价下跌,给各造船企业带来了新的考验。为此,各主要造船集团公司、各地方骨干造船企业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密切与船东联系,推进战略合作,在市场低迷中寻找商机,取得了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接单的局部突破;认真梳理手持订单、分析各种潜在风险,不断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上下功夫,减少了船市低迷对船舶行业的影响,保证了大部分手持订单船舶按期交付。 
面对船价下滑、成本上升,船舶企业狠抓管理,降本增效。通过建立成本倒逼机制,深入开展成本比对工作,分析重点差异,不断加以改进;通过全面加强财务资金和内控管理,规范企业负债管理,切实加强汇率风险防范,强化资金集中运营,提升了风险控制能力;通过造船精细化管理,狠抓生产经营关键指标,与日、韩造船企业进行全面对标,推进流程再造、优化用工管理、精细生产组织,努力挖掘潜力,降低了成本。 
(六)国家政策引导支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取得突破。 
2011年,国家为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相继出台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等一系列规划,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我国船舶企业积极贯彻落实《规划》精神,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开发、交付了一批先进产品。其中包括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的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我国首座完全自主设计的3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南通中远船务工程公司的自升式海上风车安装船、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的首艘最新一代三维地震物探船、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