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报道
2011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圆满闭幕
时间:2011/12/12 11:12:00 来源:中国国际海事会展组委会
2011年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简称:第16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于2011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上海成功举行。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于1981年创办,每两年在上海举办一届,本届为第16届。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已拥有目前国际上同类会展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国际地位,是国际海事界公认的最具影响力和最具权威的海事专业会展之一。
第16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协办,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现已改名为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和博闻公司组织承办,并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部、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船级社、上海航运交易所、上海交通大学、英国皇家造船师学会、英国轮机工程科技学会、国际独立油轮船东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上海市市长韩正、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谭作钧、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总经理李长印等领导以及参加本届会展的国家和地区展团纷纷为本届海事会展题辞祝贺。
基于具有30多年办展历史的中国国际海事会展所展示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前沿性,高级论坛观点表述的权威性、前瞻性和参与展商的广泛性、国际性,因而历来受到业界人士的深度重视,尤其是本届海事会展是在世界海事界发展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下举办的,更受到了海事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参加高级海事论坛和海事技术展览的规模、人数均超过历届,盛况空前,成为全球海事业面对困难共谋发展大计、共振信心、共度难关的盛会。
开幕式以“和谐、热烈、喜庆”为基调,隆重大气。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郭炎炎,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上海市副市长、市委常委屠光绍,博闻集团(UBM)主席博忠戊在开幕式上致词,并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谭作钧,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黄平涛,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董强,亚洲博闻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爱新克,海事行业基金董事彼特·斯威夫特等领导和专家为开幕式剪彩,开幕式由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圣坤和亚洲博闻公司执行副总裁麦高德共同主持。来自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等单位的领导,多个国家驻沪领馆的有关官员,以及国内外航运、造船界的著名学者、专家、企事业负责人共30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活动。
高级海事论坛以“绿色 创新 发展”为主题,引领方向。与上届一样,本届高级海事论坛采用了主论坛和分论坛相结合的形式。主论坛以对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海事业的宏观视野、客观分析、趋势预测等展开报告和学术交流,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本届高级海事论题主论坛专场的场次数量为历届之最,由2007年的4场、2009年的5场增加到今年的6场,议题涉及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包括“主题报告”、“航运和港口”、“造船”、“海洋工程”、“海事金融”、“船舶配套设备和采购”,使论坛在突出航运和造船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强化和扩展了海工、港口和海事服务业等领域的内容。分论坛主要是技术性、专题性的研讨活动,共举行“海洋工程装备和船型开发与设计技术研讨会”和“海洋工程装备和船舶配套设备技术研讨会”两场。本届高级海事论坛共有61人(次)中外著名海事界及相关人士发表演讲,参加人数约1500人次。
在此次高级海事论坛上,工信部党组成员郭炎炎、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尹弘等领导就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面提高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海事业科学发展,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等发展思路和举措进行了论述;来自船级社的专家对海事业产生较大影响的海事新规进行了解读,认为国际航运与造船正向着安全、绿色环保、人-机-环境协调一体的方向发展;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高层领导纷纷介绍了我国及两大集团公司在开发绿色船型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等航运巨头提出了“低碳大船”的理念,突出了海事业向绿色、低碳趋势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作为本届会展首次开辟的主题,海事金融专场也受到高度关注,参会专家和学者纷纷呼吁应尽快完善海事金融体系,加速海事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不少嘉宾演讲中都向“创新”聚焦,把自主创新作为我国海事技术向高端领域发展,推进海事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在技术分论坛上,有关专家介绍了我国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SRI-VC2110DP动力定位控制系统、海洋平台电站系统等方面掌握的关键技术及取得的自主创新成果。专家们认为,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从实践上来说是可以实现的,在良好的科研管理体制下,中国的科研人员能够站到国际前沿。针对我国在海洋工程配套装置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一问题,诸多专家进一步指出,掌握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海洋平台电站集成及关键设备的研制技术,将填补我国在这一领域配套能力的空白,并带动我国柴油机、发电机、电气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提高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国产化配套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海事技术展览突显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览精彩纷呈,规模再创历届纪录。本届展览会租用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1~W5和N1六个场馆,展览总面积近7万平方米,比上届超出40%,中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德国、日本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的165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我国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境内参展商559家,展出面积为32000平方米,约占总面积近50%。境外展商在W3~W5馆集中展示,多个海事巨头——现代重工、STX、ABB、瓦锡兰、MAN、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等都亮相现场,为展会增色添彩。
作为中国船舶工业的“国家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分别在W1和W2馆的显要位置集中展出,展出面积较上届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向参观者展示目前国内先进的船型技术和设计理念,它们成为了本届海事会展中的一大亮点。
本届会展中,地方民营企业的阵容相当庞大,占据了境内参展商的73%。“南通展团”在展会上引人注目,展台面积达720平方米,该地区29家造船企业、修船企业及船配企业都携手登场,展示了区域性展团的庞大阵容,也显示出该地区船舶产业迅速发展的现状,其“打造世界级海工船舶基地”的标语也彰显了该市发展船舶工业的雄心。
值得一提的是,交通运输部首次组团参加了本届海事会展,旗下水运科学研究院、中国海事局、中国船级社、救助打捞局4家单位均亮相W1馆,展出面积达324平方米。
由于组织、宣传工作到位,加上展前进行了充分参观预登记工作,初步统计,本届会展的专业参观观众超过5万人次,比上届增长10%左右,创造了又一历史新记录。
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历来都是海事企业竞相表演的巨大舞台,国内外主要行业企业都汇聚一堂,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观众展示他们最为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一批体现船舶轻量化、节能减排、安全、环保、低碳的绿色船舶和产品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如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研制的新一代绿色环保型20.6万吨好望角型散货船、708所研发的新一代节能环保型万箱级集装箱船、广船国际公司研制的1400客位/2000米车到的豪华客滚船、江苏绿源环保科技公司研制的“船机排气净化系统”、711所自主研发的6CS21/32船用中速柴油机等展品受到了业界的关注。
令人兴奋的是,在本届海事会展上,广大观众还看到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着力打造的“5型6船”深水作业“联合舰队”的大部分成员,如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全球首艘3000米级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12缆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等,以及“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等明星工程的身影。
此外,由各参展单位自行举办的近百场技术交流会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期间争相登场。短短3天内就有来自海内外30余家知名造船厂、船级社、船配设备商和相关海事组织等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技术交流活动,涉及减排技术、能耗优化、船舶规范、船舶动力工程等。
本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对促进全球海事界的沟通合作,展贸结合、产学合作,为中国海事产业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不仅成为了推介新技术、新产品的重要载体,而且成为体现中国海事业“蓝海战略”发展的重要平台。国内外展商们通过产品展示、技术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向业界发布和展示海事产业最新的前沿技术和产品。会展还为产学研合作搭建了平台,如上海航海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和大连海事大学就在海事会展期间发布了由双方联合开发的江与海一体化智能船桥系统;瓦锡兰向展商
第16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协办,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现已改名为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和博闻公司组织承办,并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部、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船级社、上海航运交易所、上海交通大学、英国皇家造船师学会、英国轮机工程科技学会、国际独立油轮船东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上海市市长韩正、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谭作钧、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总经理李长印等领导以及参加本届会展的国家和地区展团纷纷为本届海事会展题辞祝贺。
基于具有30多年办展历史的中国国际海事会展所展示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前沿性,高级论坛观点表述的权威性、前瞻性和参与展商的广泛性、国际性,因而历来受到业界人士的深度重视,尤其是本届海事会展是在世界海事界发展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下举办的,更受到了海事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参加高级海事论坛和海事技术展览的规模、人数均超过历届,盛况空前,成为全球海事业面对困难共谋发展大计、共振信心、共度难关的盛会。
开幕式以“和谐、热烈、喜庆”为基调,隆重大气。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郭炎炎,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上海市副市长、市委常委屠光绍,博闻集团(UBM)主席博忠戊在开幕式上致词,并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谭作钧,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黄平涛,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董强,亚洲博闻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爱新克,海事行业基金董事彼特·斯威夫特等领导和专家为开幕式剪彩,开幕式由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圣坤和亚洲博闻公司执行副总裁麦高德共同主持。来自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等单位的领导,多个国家驻沪领馆的有关官员,以及国内外航运、造船界的著名学者、专家、企事业负责人共30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活动。
高级海事论坛以“绿色 创新 发展”为主题,引领方向。与上届一样,本届高级海事论坛采用了主论坛和分论坛相结合的形式。主论坛以对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海事业的宏观视野、客观分析、趋势预测等展开报告和学术交流,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本届高级海事论题主论坛专场的场次数量为历届之最,由2007年的4场、2009年的5场增加到今年的6场,议题涉及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包括“主题报告”、“航运和港口”、“造船”、“海洋工程”、“海事金融”、“船舶配套设备和采购”,使论坛在突出航运和造船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强化和扩展了海工、港口和海事服务业等领域的内容。分论坛主要是技术性、专题性的研讨活动,共举行“海洋工程装备和船型开发与设计技术研讨会”和“海洋工程装备和船舶配套设备技术研讨会”两场。本届高级海事论坛共有61人(次)中外著名海事界及相关人士发表演讲,参加人数约1500人次。
在此次高级海事论坛上,工信部党组成员郭炎炎、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尹弘等领导就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面提高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海事业科学发展,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等发展思路和举措进行了论述;来自船级社的专家对海事业产生较大影响的海事新规进行了解读,认为国际航运与造船正向着安全、绿色环保、人-机-环境协调一体的方向发展;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高层领导纷纷介绍了我国及两大集团公司在开发绿色船型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等航运巨头提出了“低碳大船”的理念,突出了海事业向绿色、低碳趋势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作为本届会展首次开辟的主题,海事金融专场也受到高度关注,参会专家和学者纷纷呼吁应尽快完善海事金融体系,加速海事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不少嘉宾演讲中都向“创新”聚焦,把自主创新作为我国海事技术向高端领域发展,推进海事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在技术分论坛上,有关专家介绍了我国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SRI-VC2110DP动力定位控制系统、海洋平台电站系统等方面掌握的关键技术及取得的自主创新成果。专家们认为,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从实践上来说是可以实现的,在良好的科研管理体制下,中国的科研人员能够站到国际前沿。针对我国在海洋工程配套装置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一问题,诸多专家进一步指出,掌握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海洋平台电站集成及关键设备的研制技术,将填补我国在这一领域配套能力的空白,并带动我国柴油机、发电机、电气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提高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国产化配套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海事技术展览突显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览精彩纷呈,规模再创历届纪录。本届展览会租用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1~W5和N1六个场馆,展览总面积近7万平方米,比上届超出40%,中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德国、日本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的165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我国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境内参展商559家,展出面积为32000平方米,约占总面积近50%。境外展商在W3~W5馆集中展示,多个海事巨头——现代重工、STX、ABB、瓦锡兰、MAN、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等都亮相现场,为展会增色添彩。
作为中国船舶工业的“国家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分别在W1和W2馆的显要位置集中展出,展出面积较上届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向参观者展示目前国内先进的船型技术和设计理念,它们成为了本届海事会展中的一大亮点。
本届会展中,地方民营企业的阵容相当庞大,占据了境内参展商的73%。“南通展团”在展会上引人注目,展台面积达720平方米,该地区29家造船企业、修船企业及船配企业都携手登场,展示了区域性展团的庞大阵容,也显示出该地区船舶产业迅速发展的现状,其“打造世界级海工船舶基地”的标语也彰显了该市发展船舶工业的雄心。
值得一提的是,交通运输部首次组团参加了本届海事会展,旗下水运科学研究院、中国海事局、中国船级社、救助打捞局4家单位均亮相W1馆,展出面积达324平方米。
由于组织、宣传工作到位,加上展前进行了充分参观预登记工作,初步统计,本届会展的专业参观观众超过5万人次,比上届增长10%左右,创造了又一历史新记录。
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历来都是海事企业竞相表演的巨大舞台,国内外主要行业企业都汇聚一堂,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观众展示他们最为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一批体现船舶轻量化、节能减排、安全、环保、低碳的绿色船舶和产品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如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研制的新一代绿色环保型20.6万吨好望角型散货船、708所研发的新一代节能环保型万箱级集装箱船、广船国际公司研制的1400客位/2000米车到的豪华客滚船、江苏绿源环保科技公司研制的“船机排气净化系统”、711所自主研发的6CS21/32船用中速柴油机等展品受到了业界的关注。
令人兴奋的是,在本届海事会展上,广大观众还看到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着力打造的“5型6船”深水作业“联合舰队”的大部分成员,如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全球首艘3000米级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12缆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等,以及“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等明星工程的身影。
此外,由各参展单位自行举办的近百场技术交流会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期间争相登场。短短3天内就有来自海内外30余家知名造船厂、船级社、船配设备商和相关海事组织等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技术交流活动,涉及减排技术、能耗优化、船舶规范、船舶动力工程等。
本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对促进全球海事界的沟通合作,展贸结合、产学合作,为中国海事产业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不仅成为了推介新技术、新产品的重要载体,而且成为体现中国海事业“蓝海战略”发展的重要平台。国内外展商们通过产品展示、技术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向业界发布和展示海事产业最新的前沿技术和产品。会展还为产学研合作搭建了平台,如上海航海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和大连海事大学就在海事会展期间发布了由双方联合开发的江与海一体化智能船桥系统;瓦锡兰向展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