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报道

驶向蓝色梦想—中国造船业在培育中插上腾飞翅膀

时间:2011/8/8 8:44:00 来源:新华社/工信部网站

 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新华社记者)这是一个强国富民、拥抱大海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仅能修造沿江、沿海中小型船舶,到设计建造液化天然气运输船、3000米水深海上钻井平台等世界船舶工业顶尖产品;从占国际市场份额如九牛之一毛,到造船完工量位列世界第一……中国造船业华丽转身。

面向浩瀚海洋,中国造船业承载着历史重托,肩负着未来期盼,扬起风帆,不断追寻着蓝色的梦想。

  2003年1月7日,一列货运列车徐徐开进停靠在广东湛江北港码头的“粤海铁1号”渡轮,准备跨越琼州海峡驶往海南南港码头。我国第一条跨海铁路粤海铁路当日开通,海南从此结束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这是一个强国富民、拥抱大海的梦想——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仅能修造沿江、沿海中小型船舶,到设计建造液化天然气运输船、3000米水深海上钻井平台等世界船舶工业顶尖产品;从占国际市场份额如九牛之一毛,到造船完工量位列世界第一……中国造船业华丽转身。面向浩瀚海洋,中国造船业承载着历史重托,肩负着未来期盼,扬起风帆,不断追寻着蓝色的梦想。新华社记者周文杰摄

穿越时空,乘风破浪——中国造船业在艰辛中驶向蓝色海洋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深刻的教科书。

上海,鲁班路600号江南造船博物馆。走进这里,穿越江南造船厂140年的历史,便走进了中国造船业最鲜活的教科书,让人真切感受到中国造船业发展的艰辛与辉煌——

看这本奏折,为李鸿章1865年所上,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由此而生,但积贫积弱的年代注定了中国造船业的命运多舛。

看这支长长的铆钉枪,1946年前,这里造出的船完全靠它将一块块钢板铆牢。

看这份印着“正式接管海军江南造船所”字样的上海军管会第一号命令,发布于1949年。国民党溃逃台湾前夕,把江南造船厂的贵重机器设备和工具材料全部运走,并将厂房设备悉数炸毁。当年5月25日下午,解放军进入上海,船舶工程专家王荣瑸赶到船厂,厂房设备已成一片废墟……

就在这片废墟上,后来担任江南造船厂首任总工程师的王荣瑸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代潜艇和第一艘自行设计、国内配套的万吨轮“东风”号。

这里,还记录着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第一:中国第一艘大型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兼远洋通讯船、中国造船业第一个国际著名品牌“中国江南-巴拿马型”散货船、第一艘液化石油气船、第一艘跨海火车渡轮……

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向世界打开国门之时,中国造船人投身国际市场,经历了80年代末船舶市场大萧条和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中国造船业在艰辛探索中蓄势待发。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造船业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指导下,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节节攀升,中国造船业迅速崛起。

2002年8月31日,大连船舶重工为伊朗国家油船公司建造五艘VLCC中的第一艘“伊朗·德尔瓦”号在世界惊叹的目光中签字交工。

VLCC是超大型油船的英文缩写,30万载重吨的VLCC是当今世界最大的通用原油远洋运输船型。其设计建造技术一直被发达的造船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所垄断。

三年前与伊朗签订建造合同时,中国未曾造过一艘VLCC。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船东提出了苛刻的条件:一般的VLCC使用寿命是20年至25年,他们提出“疲劳寿命”要40年;一般的VLCC对舒适等级没有要求,他们提出要达到豪华游轮的舒适度……科技人员奋力攻关,4000多名员工奋战在车间、船坞、码头。

桑尼,负责监造这艘VLCC的伊朗人,每日在船上,一道道工序,一个个节点,“吹毛求疵”找纰漏。当90多个试验项目均经过了严格检验,平日不苟言笑的桑尼不吝溢美之词:这艘VLCC比我们在其他国家建造的VLCC性能更优越,取得的认可证书肯定也更多!

员工们的眼睛湿润了。事后有媒体评论说,VLCC可以承载起30万吨原油,却装不下中国造船人为之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设计建造了58艘VLCC,设计建造一艘VLCC的工期也缩短至10个月。”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总经理于逢平说。

这只是近年来中国造船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VLCC到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NG船),从“好望角”型散货船到3000米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一大批代表世界船舶工业顶级水平的中国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驶出国门,驰骋蔚蓝色海洋。

这是一条中国造船完工量的增长曲线:2005年突破1000万吨,两年后突破2000万吨。从2007年到2009年,以每年1000万吨的速度增长。2010年一年增长了2000万吨。“十一五”期间,中国船舶完工量以年均43%的速度疾速增长。

这是一幅世界造船中心更迭的路线图:1956年日本超越英国成为第一造船大国,世界造船中心开始从欧洲转向东亚。20世纪70年代,韩国造船业快速崛起,并在2003年争得世界第一的“宝座”。中国继2008年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超过日本后,2010年这三项指标全面超过韩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挪威船级社总裁石万胜说,中国船舶工业从几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世界领先地位,这样的快速发展令人惊诧。美国《远东经济评论》赞叹道:“中国造船业打造新神话!”

中国造船人对“神话”一词有着自己的注解:创造的力量来自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屈辱记忆,来自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意志,来自勇于超越、敢为人先的英雄气概,来自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伟大精神。

“在充分竞争的国际市场上,中国造船业杀出了一条血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总经理谭作钧倍感自豪。

从渤海湾,到长江口,再到珠江口,面向大海,中国三大造船基地如三颗明珠熠熠生辉。

1920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描绘了“年可造各种船只200万吨”的蓝图。如今,中国造船年完工量超过6000万吨,占世界市场43.6%。

  2010年6月20日,由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为香港友谊帆公司承造的中国香港籍30万吨油轮“新阳萨瓦罗克”首航,驶往新加坡。该轮是本年度由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承造的第4艘30万吨级油轮。新华社记者郭昱摄

  2008年4月3日,中国建造的第一艘液化天然气(LNG)船在上海交付船东。这艘名为“大鹏昊”的船长292米,宽43.35米,型深26.25米,航速19.5节,装载量达14.7万立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薄膜型LNG船。在上海交付的LNG船是中船集团公司所属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为广东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项目建造的第一艘LNG船。其成功交付,填补了中国LNG船设计、建造的空白。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坚定意志,跨越发展——中国造船业在培育中插上腾飞翅膀

2003年注定成为中国造船业酝酿腾飞的新起点。

这是当年中国造船业的一张日历表:

1月7日,我国首艘跨海火车渡轮“粤海铁1号”承载着第一列货运列车鸣笛出发,海南从此结束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

2月,日本《世界舰船》载文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造船业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积极推进政企分离,全面增强企业活力。

5月3日,中国南通中远川崎造船厂拿到建造4艘超大型集装箱货轮的大订单。

……

那一年5月,从船舶工业界到国家决策层开始酝酿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目标。

“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不少外国人最初听到这一消息都认为是“痴人说梦”,他们的依据是中国当年拿到的全球份额仅有10%。但他们不了解中国人深埋于心底的百年雪耻之情,无法体会中国人在站起来后奋力追赶的坚定决心,更难以估量这种情感与决心之上的国家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