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报道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破浪”前行

时间:2011/4/1 13:29:00 来源:上海金融报

 上周,上海航运中心建设有了多项重要突破。3月25日,在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两周年之际,上海北外滩航运服务聚集区迎来了多个堪称国际、国内“第一”的项目入驻。分析人士表示,航运服务一直是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的软肋,为了尽可能补上这块“短板”,上海正竭尽所能,通过各种创新模式,整体提升航运服务体系。

 

“产业基金”拓展航运企业融资通道

  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上海在航运中心的硬件建设上已经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如今,上海港的货物年吞吐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更是超过新加坡港,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

  但是,与此同时,上海在航运融资、海上保险、航运仲裁、船务经济、航运人才等软环境建设上却成效缓慢。统计显示,全球每年与航运相关的金融交易规模高达数千亿美元,其中船舶贷款规模约3000亿美元,船舶租赁交易规模约700亿美元,航运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约150亿美元,在这些市场中,上海的份额不足1%。目前,全球船舶贷款、融资业务依然被三大船舶融资业务中心伦敦、汉堡、纽约牢牢掌控,上海要想跻身一流梯队,差距仍然很大。

  3月25日揭牌的上海航运产业基金被视为是弥补“短板”的重要尝试。众所周知,航运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一些国际大型航运企业的业务往往遍布世界各主要港口,频繁发生运费的收缴以及各项日常性支出,资金量巨大。因此,建立健全航运融资渠道,就成了各国争夺航运中心的重要衡量标准。

  由于航运融资问题是航运金融的核心内容,再加上这部分资金需求庞大,各国一般都以产业基金的形式,对航运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目前世界上较大的航运产业基金主要分布在德国、亚洲以及中东地区,即德国的KG基金、新加坡海事信托和伊斯兰基金。

  据悉,上海航运产业基金是目前中国首只国家层面的航运领域专业基金。该基金的注册资金为人民币2亿元,基金总规模计划达到500亿元人民币,首期计划募集50亿元人民币。负责基金运作的上海航运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将由国泰君安创新投资公司、中海集团投资公司、上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虹口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共同管理,按3.5/3/2.5/1的比例投资。其中,国泰君安是上海国资控股的本地投行,中海集团是以航运为主业的大型央企,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则是上海市属重要的资产运作平台,而虹口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则是虹口区政府参与产业基金的通道。这些投资方的背景,也从侧面折射出政府对开拓航运融资渠道的决心。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基金管理公司的成立,意味着上海航运产业基金的资金募集、投资运行的主体已经确立。虹口区区长吴清此前曾表示,公司挂牌成立后,将开展资金募集工作,募集来的资金将投向船舶、港口、航运服务发展等航运领域,为航运企业开辟新的融资途径。接下来,还将进一步培育与航运金融相关的公估、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完善航运金融服务的功能体系,并以航运产业基金、船舶租赁融资等项目为契机,探寻更多的航运融资方式。

  事实上,从目前国内船运市场的情况来看,中小船企对资金的需求非常强烈。2002~2008年间,全球航运业刚刚度过了长达6年的繁荣,船舶租价、造船船价高位徘徊,波罗的海指数(BDI)在2008年5月20日疯狂地达到11793点的历史最高点。然而金融危机袭来,市场大变,BDI指数在当年12月5日狂跌至663点,跌去94.4%,致使中国航运物流企业损失惨重。船价也比高峰时期跌了三到四成,已经下单的造船企业纷纷出现让价、撤单、弃船现象。为了度过危机,国内船企急需更多的资金支持。但船舶市场波动太大、资金占用周期长,银行一般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均采取“审慎”原则,贷款难成为普遍现象。

  有业内专家指出,航运业低迷将可能导致融资停滞不前,航空航天业投资回报周期长,也会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联手破解难题。

  另一方面,针对航运技术革新、航运条件的改善、全球倡导低碳经济等大环境的变化,也需要有引导性投资去帮助船舶制造业进行技术革新,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航运产业基金的推出都是势在必行。

  作为航运产业基金的发起方之一,中国海运集团总裁李绍德表示,参与成立航运产业基金,不仅有利于船队引进,还可以分享基金所获得的盈利。“集团每年都需要大量的船舶买卖和融资,以往都是通过海外代理或基金来运作,以后就可以将船队引进的需求告知产业基金,由基金负责船只的购买和融资,再由集团向基金进行经营租赁。”

  对于产业基金未来的管理模式,吴清表示,总体来说,它将是一个政府参与,但具有市场化、商业化特征的产业基金,并将采用透明的公司治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