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报道
纪念甲午战争系列:中日近代海军装备建设差别何在
时间:2014/7/31 9:43:00 来源:学习时报 在海军装备建设过程中,清政府缺乏对世界海军装备发展趋势的持续跟踪,虽曾将日本列为潜在敌对国家,但未能深入研究日本的军事战略及装备发展情况,并据此做出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每一步发展都是深受外界刺激后被迫做出的决策,都是假手洋人盲目做出的选择。
清政府“大治海军”的口号喊得很响,对海军的实际投入较少,海军建设困难重重。日本将“海军建设为当今第一急务”的口号落到实处,竭尽所能加大海军经费投入,海军建设突飞猛进。
中日两国近代海军装备建设同时起步、结局迥异,个中原因,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其建设过程进行比较研究,可使我们从装备建设角度深刻认识清政府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
海军发展战略
海军发展战略是国家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植根并发端于国家、民族的海洋观念、海权意识和国防政策。
清政府海军发展战略消极被动,极大制约了海军建设全面发展。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对于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国而言,海军必然是一个战略性军种,对于国防安全、国家发展和民族权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影响。然而清朝封建统治者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加之自身昏聩无能、目光短浅,对海军战略地位始终缺乏清醒深刻的认识,从未将海军作为遂行海上决战、夺取制海权、拒敌于海上的有效力量,仅仅将其用于消极被动的近岸防御。李鸿章在筹办洋务之初就曾说,“目前固须力保和局,即将来器精防固,亦不宜自我开衅”,其后又说,“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因此,当北洋海军力量渐强之时,李鸿章一方面希望“无事时扬威海上”,以达到“建威销萌”的威慑目的;另一方面又强调“有警时仍可收进海口,以守为战”,充分暴露了其“避战保船”的消极心态,不敢亮剑对敌的虚弱本质。在这种消极被动的海军发展战略制约下,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始终难以摆脱“舟师”“水军”的历史阴影,其全面建设更是无从谈起,也给马江之战、甲午战争的最后失败注入了必然的因素。
日本将发展海军作为基本国策,海军发展战略积极主动,是其击败北洋海军、夺得东亚海权的关键原因。日本秉承“强军是富国之本”的军事发展战略,明治天皇即位伊始就昭告全国,要“开拓万里海疆,布国威于四方”,明确“海军建设为当今第一急务,应该从速奠定基础”,意图通过大整军备、武力征服,成为东亚的霸主乃至东方的不列颠。在这样的海军发展战略指导下,自明治维新开始(1868年)至甲午战争(1894年)爆发,日本先后实施了八次扩大海军案,持续、全面、系统地加强海军建设,最终通过甲午战争夺得东亚海权,继而又在十年后的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开始走向谋求世界霸权的不归路。
海军装备发展战略
海军装备发展战略必须服从服务于海军发展战略,应基于海军的使命任务和潜在敌人的装备发展情况审慎提出,其目的是正确指导海军装备中长期建设,为赢得战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清政府没有明确的海军装备发展战略,装备建设盲目被动、事倍功半。在海军装备建设过程中,清政府缺乏对世界海军装备发展趋势的持续跟踪,虽曾将日本列为潜在敌对国家,但未能深入研究日本的军事战略及装备发展情况,并据此做出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每一步发展都是深受外界刺激后被迫做出的决策,都是假手洋人盲目做出的选择。例如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始有加强海防、整备海军之议。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方下定决心从国外购买先进舰船,结果听信英国人赫德、金登干等人的吹嘘,把“蚊炮船”视为“攻守利器”,使用后才发现其不耐风浪、航速慢、火炮精度差,用于守港差强人意,出海作战勉为其难。赫德鼓吹快碰巡洋舰“可保追赶碰坏极好之铁甲船”,清政府又购买了“超勇”等两艘舰船,希望借此克制日本铁甲舰。尽管这两艘快碰巡洋舰都参加了甲午战争,但实战证明这种风帆时代的战法,在近现代海战中缺乏用武之地。另外,清政府从1875年就着手购买铁甲舰,但由于国内政治斗争、人事更迭、经济拮据等各种原因,购舰事宜一再拖延,直到1880年底才从德国船厂订购了两艘7000吨级铁甲舰。
日本海军明确以战胜北洋海军为发展目标,装备发展战略有的放矢,装备建设事半功倍。自明朝末年至近代,日本“侵华”“并华”的狼子野心史不绝书、昭然若揭。早在1592年日本侵略朝鲜时,其最终目的即在远征中国,并声言“其征大明,虽非所欲,实乃天授”。被称为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与教育家的福泽谕吉,在其《脱亚论》等著作中,充满仇华、辱华及侵华的言论。日本近代海军在装备发展过程中,针对北洋海军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制定了“快船快炮”克制“坚船大炮”的战术战法。特别是从1891年北洋舰队访日到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短短3年间添置6艘主力战舰,包括为对付“定远”“镇远”铁甲舰而专门定制的“三景舰”。这些新式舰船不仅航速快、机动性好,而且普遍装备管退式速射炮,在火炮射速和精度上均强于北洋海军的架退炮,这些技术优势在甲午海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装备建设组织管理
海军装备技术复杂,经费投入大、涉及方面广、决策层次高,需要顶层筹划、长远规划、统一计划,组织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清政府海军建设始终缺乏强有力的组织管理,导致装备建设一盘散沙、半途而废。自开始筹建近代海军直至甲午战败,清政府始终没有建立强有力的海军建设专管机构。1860年设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主要办理洋务事宜并监管海防建设;1875年分设南北洋大臣司理海防,将本应由中央政府统筹规划的海军建设,交由地方大员自行筹办;1879年于总理衙门下设海防股管理海防事宜,但却有名无实、未见成效;1885年终于设立海军衙门,但其主要大臣均为兼职,且大多是不谙海军事务的满清权贵。这样松散无力的组织管理体制,导致海军建设管理混乱、各自为政,装备发展缺乏长远系统规划,而是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很大的临时性和随意性。至甲午海战前,北洋海军主战舰艇共计33艘、16个型号,其中仅8艘巡洋舰就分为4个型号。舰炮型号更为复杂凌乱,共装备口径从11毫米到305毫米的各型舰炮20种,仅75毫米以上的大中口径舰炮就有12种之多。
日本效法英国海军建设经验,对海军施行中央化管理,统筹谋划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装备发展等各项工作。日本明治维新后就对海军施行中央化管理,以便将海军置于中央的控制之下,从而作全方位的策划。首先于明治元年(1868年)设立军务官,管理全国的海陆军事务;次年废军务官设兵部省,分置陆海军总监管理陆海军事务,其中海军组织管理架构效法英国,总监下设秘书、军务、造械、水道、会计等局,及兵学寮、造船司、水兵部、陆战队、海军提督府等机构。1873年废除兵部省,分设陆军部与海军部,从而使日本海军彻底摆脱陆军的牵制而独立发展,其后又取消了分区舰队,统一为联合舰队。在这样的组织管理模式下,日本海军装备建设需求明确、方向坚定、措施得力、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