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报道

聚焦两会: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先天差异当重视

时间:2014/3/10 10:14:00 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关键年。在海工装备发展的问题上,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总工程师胡可一认为,海工装备的发展无所谓高端还是低端,适合自己发展的,就是最好的。
  (两会)政协委员胡可一:海工装备要做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2013年,我国承接各类海洋工程订单超过180亿美元,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超过新加坡居世界第二。新接各类海洋工程平台61座和一艘钻井船去,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49座,占世界总量一半以上。
  有业内人士表示,自升式钻井平台
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我国的实力还相对较差。因此,目前我国在海工装备上主要是建造一些低端产品。
  对于上述人士的说法,胡可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向本社表示,高低端是相对的,高端产品风险也大,到最后未必能实现盈利;低端产品倘若能做到很成熟,未必不赚钱。
  “高端低端不好说,但是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产品。”胡可一还举例称,日本有的船厂只做散货船并做的很好,盈利能力也很强。对于我国来说,目前确实做自升式钻井平台更多一些。这也是源于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投资者多,市场大,应用范围广。
  “目前投资者多投资自升式钻井平台,关键在于他们最终是要将这些平台卖出去,并非握在自己手里。这就像我们买
股票,不是为了拥有这个企业,而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赚钱。”胡可一表示。
  船企投身海工,先天差异当重视
  在造船业仍未走出低迷,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的当下,不少有实力的造船企业已纷纷采取行动,果断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转行”,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大势所趋。虽然船企涉水海工装备建造有着天然的优势,但不可否认,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也给有意在海工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的造船企业制造了一定的难题,对承接海工装备项目经验不足的船企而言更是如此,一旦因这些差异产生的问题影响生产进度或成本,就容易导致纠纷的出现。在日前举行的一次海工专题会议上,有业内人士提出这一观点,并建议参加国际海工项目招投标的国内造船企业等对此引起重视。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方面,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不断扩大,甚至对海工装备制造传统强国韩国和新加坡发起了冲击;另一方面,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包括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在专业化制造以及市场开拓方面成绩斐然。
  值得注意的是,海工装备业涉及海洋油气开发、海工平台制造、配套设备制造、油气开采服务以及设备设计总承包等多个领域,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标准、高要求的特点,因此存在一定的进入门槛。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国内造船企业在海工项目上已经积累了一些难能可贵的经验。
  在分析一些海工项目,尤其是国外业主的项目之后,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副部长张启鹏指出,一些参与投标的船企由于在前端设计方面本身就有欠缺,加上技术储备不足,因而会有对海工装备设计本身认识不清或认识不足之处,进而出现投标过程中对技术要求消化不透、分工界面模糊的情况。
  “这样的事例在海工项目招投标过程中还是很常见的。”张启鹏表示,在进行海工项目招标时,业主所能提供的,一般局限于技术规格书、工程和采办两方面的分工界面,以及主要图纸。对业主的这些技术要求消化不透,会导致在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过程中问题不断,整个设计阶段需要不断进行协调。这样一来,船企的交付时间会无限期推迟,进而造成一些纠纷。
  难关亟待攻克
  结合国内船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