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2018世界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在沪成功举办

时间:2018/12/12 16:19:57 来源:中国船舶报

WDCM上传图片

12月5日,为期三天的2018年世界海事技术学术会议(WMTC’18)在上海开幕。作为在国际海事领域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专业学术会议,WMTC’18共设立27个学术专场,现场交流论文近180篇,来自世界15个国家的800余位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

WDCM上传图片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巡视员曹钢,丹麦海事局局长Andreas Nordseth,上海市有关委办领导伍继宏,上海市科协副主席陈丽,本届世界海事技术大会主席学会一一美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Martin Toyen,下届世界海事技术大会主席学会一一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2018年世界海事技术学术会议主席邢文华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曹钢在致辞中表示,综合来看,中国船舶工业已经站在了新的更高的发展起点上。新一轮科技革命为船舶工业创新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多领域技术群体突破和交叉融合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深刻变革。全球造船业和航运业正加速朝着安全、绿色、智能的方向转型。对于船舶工业而言,以更先进的装备提升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能力,以更绿色的装备为海洋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是船舶工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曹钢希望通过本届世界海事技术学术会议上充分的交流和研讨,将进一步促进跨地域、跨领域的合作,促进世界海事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伍继宏指出,此次在上海举办的世界海事技术学术会议以“创新、智能、转型、发展”为主题,既是一个全球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是业界一次交流新技术、新理念的难得机会,共同聚焦产业转型和技术革新的关注热点,为未来全球船舶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陈丽代表上海市科协对全球海事业界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充分肯定了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在国际交流、学术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她表示,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此次在沪主办WMTC18这一重要学术会议,对提升上海和学会的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WDCM上传图片

邢文华表示,今年正好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 船舶工业是我国开放最早的领域之一,是最早走出国门的装备制造业。40年来,开放与合作促进了中国船舶工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全球相关产业的进步。2018年世界海事技术学术会议的召开将为中国与全球同行的深入合作和交流搭建理想的平台, 为促进全球海事业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主题报告:业内专家畅想行业未来
12月5日上午,WMTC’18召开主题报告论坛,业内资深专家就数字化技术、绿色船舶、新型海事技术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丹麦海事局局长Andreas Nordseth围绕新海事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对如何应对数字化技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表示,数字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紧跟其带来的颠覆性变革的同时,还需时刻警惕它带来的新风险,合理权衡数字化转型与网络安全之间的关系。
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招商轮船)高级顾问黄涌泉表示,招商轮船已尝试通过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升船队的智能化水平,船舶经济性得到了积极的反馈。面对船舶智能化的大趋势,招商轮船还在积极作为,今年11月28日,全球首艘40万吨智能超大型矿砂船“明远”号交付招商轮船,标志着中国“智能船舶1.0研发专项”取得重要进展,在2019年,招商轮船还将从船厂接收首艘超大型智能原油船。
绿色船舶、数字造船是未来船海工业发展的两大主要方向。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表示,气体燃料是绿色船舶的较佳选择,目前江南造船在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气船、散货船等船型研发、建造过程中,尝试了多种气体燃料作为船舶动力。此外,他还介绍了江南造船在造船过程中单一数据源的应用情况。
DNV GL海事研究部门负责人Pierre C.Sames从新型海事技术的强劲发展趋势着手,分析了其给技术融合和软件升级带来的挑战和需求,同时指出伴随新技术发展而来的新机会、新解决方案以及新风险,呼吁业内做好准备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风险,并建议相关方在网络安全和软件更新方面持续加强管理,为新型海事技术的发展营造安全、健康的发展环境。
ABB船舶与港口事业部航运规则事务负责人Eero Lehtovaara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航运业低碳化变革方才起步的大背景下,从业者需及时应对,开拓前沿科技,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分析与分享,构建起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海事业未来。
世界海事技术学术会议是目前国际海事领域知名的专业学术会议,每三年举办ー次,由全球来自17个国家的21个造船学会组织组成。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于2012年加入世界海事技术大会,并成为其国际常设委员会成员。为提升中国海事业界的学术影响力、促进全球业界的学术技术交流, 我国积极申办世界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并于2013年正式取得WMTC’18的举办权。这是该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
3天27个学术专场,场场精彩

WDCM上传图片

2018年世界海事技术学术会议除主题报告外,共设智能船设计、海事规范、水动力学/CFD、FPSO/FSRU/FLNG、集装箱船安全、压载水处理、智能船舶建造、船舶设计新概念、极地技术、EEDI/排放/燃料、大数据/数据安全、振动/噪声、轮机工程、 先进船舶技术、船舶设计方法、水下技术/深水/海底技术、绿色技术、智能船/自主航行、碰撞、疲劳、风险/安全/可靠性、监控与测量等27个学术专场,现场交流论文近180篇。 会议同期还将举办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和趣味比赛。
 
12月5日下午,智能船设计+海事规范、水动力学和CFD、FPSO/FSRU/FLNG、集装箱船安全、压载水处理、智能船舶建造等6场学术专场论坛同期举行。
在“智能船设计+海事规范”专场,与会专家围绕船体设计、船用交流智能配电设备、人工智能、通用结构规则、液化天然气(LNG)船尺寸等问题分享了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
在“水动力学和CFD”专场,与会专家针对空气润滑系统、减阻技术、二次辊阻尼等专业问题展开技术研讨。
在“FPSO/FSRU/FLNG”专场,与会专家重点围绕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浮式储存及再气化装置(FSRU)、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卸装置(FLNG)三种海工装备展开交流,包括偏远地区的气体溶液、23万立方米FLNG的船体强度,以及FSRU与FLNG在浅水的总特性等。
在“集装箱船安全”专场,与会专家围绕大型集装箱船的系泊载荷、极限强度评估,以及从水弹性和绑扎角度谈集装箱船安全性等技术热点,不仅展示了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而且还与在场的其他专家展开技术交流。与会专家与发言者共同针对某一技术点进行讨论,以更全面研究和分析影响集装箱船安全性的因素。
在“压载水处理”专场,与会专家表示,出于对技术、安装、运行等多方面的顾虑,海事界仍对压载水处理系统心存恐慌,但各方应对压载水处理系统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以更为开放的心态,灵活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来自船级社、设备厂商以及院校的专家就压载水处理系统的加装经验、成本效应评估、设备传感器研究等方面的话题进行了分享。
在“智能船舶建造”专场,围绕智能船舶的船体表面板测量技术、船舶涂装智能生产等智能船舶热点技术问题,发言者带来了研究成果,与会专家提出了关心问题,双方从不同技术角度为智能船舶建造给出了独特见解。
 
12月6日,2018年世界海事技术学术会议(WMTC’18)进行到第二天,十余场学术专场论坛同期举行。
在“船舶设计新概念+人为因素”专场,与会专家和学者分两大方向展开交流。一方面,重点介绍了双轴倾斜设计、超大型浮式结构物(VLFS)新概念设计等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另一方面,围绕航运中的人为因素展开,阐述了海上生命安全和保障的重要性,以及对船员的培训等。
在“水动力学和CFD”专场,与会专家和学者对下一代渔船船体形状变化进行分析,望提高其效率,并展示了水下和波浪滑翔机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基于雷诺时均(RANS)的高速平面船体性能计算研究等,还对中国数值水池技术的进展与应用、圆形水翼前缘的空泡化动力学、船舶操纵水动力导数的虚拟CMT预测等作了介绍。
在“极地技术”专场,与会专家和学者以北冰洋溢油问题为开场,揭示了北极油气开发中的难题。同时还对冰级散货船的船体线设计、混合激光弧焊、高强度耐冷钢作了简要分析。来自中国船级社(CCS)上海规范研究所的专家在分析《极地水域操作手册》(PWOM)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解决方案。
在“疲劳”专场,与会专家与学者主要针对频谱分析在超大型集装箱船疲劳评价中的应用、双轴拉伸条件下疲劳表面裂纹扩展的数值模拟等技术难点进行讲解,并围绕二冲程低速柴油机主轴承座焊缝的疲劳强度设计等技术工艺展开交流。
在“EEDI/排放和燃料”专场,与会专家和学者对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规则进行研究并给出解决方案,同时还对将液化天然气(LNG)用作2万TEU超大型集装箱船燃料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在“大数据/数据安全”专场,与会专家围绕电动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分布式数据网络,船舶数据融合,岸基船舶数据管控平台,区块链技术等主题进行了交流。
在“船舶设计新概念-特定系统”专场,与会专家就深水钻井船DP3动力定位能力分析、多用途船舶和考察船的船舶操作系统、多功能考察船的绞车系统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在“减振降噪”专场,与会专家展示了多种船型的技术尝试,各方就大型耙吸式挖泥船的振动控制设计、船用柴油机的低噪声设计技术及发展趋势、21000TEU集装箱船系泊桥的模态分析与优化、船舶液体压缩机振动研究与优化、非同步振动打桨研究、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双螺旋桨现象、“嘉庚”号科考船的水下噪声控制等话题展开交流。
在“轮机工程”专场,专家就船舶机舱热环境的数值模拟与优化、中压船网单相接地故障建模与仿真、基于有限元的阻尼式尾轴承分析、半潜式工程船的动力定位功能、基于CFX软件对特殊偏心蝶阀的流场和阻力特性分析、海洋热油加热系统等进行学术交流。
在“先进船舶技术”专场,与会专家与学者重点介绍了基于视觉的目标检测算法、基于模糊推理的自动跟踪算法、3D打印等前沿船舶技术,通过船舶模型检测试验、数值模拟等手段验证其可行性,传递先进船舶理念。
 
12月7日,大会继续召开剩下10个专场论坛。
在“船舶设计方法”专场,与会专家对船舶局部结构的形状优化与分区、船用柴油机排气系统的优化等技术难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基于CATIA平台、CAD规则在船舶领域的应用,对管道线轴制造三维设计等提供了研究思路。
在“水动力学和CFD”专场,与会专家围绕基于MPS-FEM耦合方法的弹性结构绿水冲击力数值研究、在双层分层流体中运动的球体与内表面波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对敞水条件下桨叶旋转体模型的发展、基于IDDES进行对转螺旋桨舵水动力性能的数据预测、对前导叶轴流泵喷水推进模型试验的校正方法、拖曳水池的喷水推进性能试验、流体动力作用在船体与舵的研究、对在浅水中转向船舶的船体和舵的水动力研究、多孔板在流动环境中的吸收性能估算等进行了学术讨论。
在“水下技术/深水/海底技术”专场,与会专家围绕一种改进的谱疲劳分析法在东海导管架平台设计中的应用、单侧简支润湿声辐射效率研究、半潜式平台水下生产设备跟踪装置的设计与开发、深海载人潜水器载人舱的关键技术等技术工艺展开研讨。
在“绿色技术”专场,与会专家围绕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浮载动力响应分析、船用直流电网柴油发电机变速控制策略研究、波浪能转换器系统性能评估等热门环保技术展开交流学习,并从环境、法律等角度出发,对商船的海水润滑螺旋桨轴轴承系统进行分析。
在“智能船/自主航行”专场,与会专家围绕我国智能船舶开发示范工程、智能船舶视频感知系统、智能海洋生态系统、船舶运行与维护的智能管理系统等展开学术交流,并提出,在未来,海运业将面临智能航运快速发展带来的更为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业内应尽早想好应对举措。
在“碰撞和搁浅”专场,与会专家围绕承受碰撞载荷的加筋方板的大挠度动力塑性响应分析、方钢板横向冲击试验与数值分析、评估材料在船舶碰撞和搁浅时的破裂模拟新方法、船舶撞冰时船舶结构动力研究等进行交流。
在“风险/安全/可靠性”专场,与会专家就液化天然气(LNG)船双燃料低速机的燃气管道泄漏、LNG加注船燃料舱结构设计、波纹芯夹芯板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响应、CSR中纵向力引起的力矩研究、客船/滚装船事故与抗沉性能的关系分析、区域游览船舶安全技术标准研究等进行了交流。
在“绿色技术+涂层与腐蚀”专场,讨论话题涉及AMP系统在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VLOC)上的应用、中国船用柴油机电力推进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中国首个混合拖船推进系统的设计、先进Spar型结构的结构设计、海上浮动风力发电机动力响应分析等。
在“监控与测量”专场,专家就对采用高斯过程回归指标与优化的锂离子电池的健康预测、基于热应变精确预测火焰弯曲产生的热变形和线加热、监控系统应用软件配置管理研究、船舶运动风速和风向测量的补偿和数字仿真、船舶运行动力性能的机载测量与分析、闭路电视在船舶设计中的扩展应用研究等技术难题展开学术交流。

WDCM上传图片

据悉,WMTC’18期间举办的船海创新设计大赛(学生)超过预期,评委对最后入围决赛的每个项目都进行了细致的交流,参赛队伍之间竞争激烈。闭幕式上,Henrik O. Madsen、美国造船学会理事长Martin Toyen、邢文华分别为本届船海创新设计大赛(学生)获奖选手颁发获奖证书。
 
此外,ABB在WMTC’18期间召开了两场讨论会,介绍了该公司在船舶领域数字化与互联技术的实践情况与发展规划,展示了ABB电力推进系统的应用情况。
WMTC2021将在丹麦举办

WDCM上传图片

闭幕式上,WMTC’18主席、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邢文华将会旗传递给下届世界海事技术学术会议承办方丹麦造船与海洋工程学会代表、WMTC2021主席Henrik O. Madsen,WMTC静候“丹麦时间”。
中国的学会将主持WMTC直到2021年。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将作为下届世界海事技术大会(World Maritime Technology Congress) 主席学会主持日常工作,邢文华担任该组织主席,任期到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