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三次会员大会暨改革开放、学会复会40周年纪念会召开
时间:2018/10/8 10:33:33 来源:秘书处
伍继宏表示,复会40年的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见证了上海改革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支撑了上海船舶产业的转型升级,进入参与国际高端船舶市场竞争的行列,并为提升我国在国际海事领域的话语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伍继宏指出,当前上海船舶产业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型期,要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技术船舶,把智能制造和高端配套作为船舶海工发展的重点方向,加快推进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智能船舶建造,以智能化发展作为参与船舶制造业国际竞争的新机遇,努力占据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
同时,伍继宏对学会提出四点期望:一是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大力促进学术交流,着力深化产学研结合,切实推进长三角联动发展,不断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二是全力打造行业人才高地,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要进一步发挥学会的智库功能,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并通过专家人才库建设、科技和人才评价等,为行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撑。三是积极发挥平台纽带作用,探索技术创新及应用新模式,搭建船舶海工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推进行业创新早日实现整体突破。四是广泛参与区域和全球合作,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与合作水平,继续办好中国国际海事会展等大型活动,推动我国海事技术取得新发展。加强行业沟通与协作,提升自身国际声誉和地位,为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做出更多贡献。
伍继宏最后表示,上海市经信委和工办作为产业主管部门,将积极支持学会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也将依托学会的专业力量和行业地位,不断推进上海船舶海工产业实现新的发展。
黄兴华表示,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在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上海地区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科技社团之一,在国际海事领域也颇具知名度。同时,黄兴华对学会发展提出期待,希望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务秉承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开放,继续砥砺奋进,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把握新时代新要求,提高站位、找准定位、增强能力。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发挥联系广泛、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把才华和能力充分释放出来,不断开创学会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在新时代科技创新大潮中建功立业。
纪念改革开放和学会复会40周年,是此次大会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会议特别邀请到学会老领导、老专家、外企代表,以及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作精彩讲话。
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金柱青指出,学会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了一个优良传统,大家积极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拿到学会的学术活动中进行研讨,并能得到解决,这就是学会的平台价值,未来一定要继续发扬下去。
学会党的工作小组原组长周振柏回顾了学会的党建工作。学会首届党组成立于复会前夕,40年来,学会党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充分发挥了政治核心和引领作用,促进了学会的健康有序发展。2014年,学会党支部被授予“五星级社会组织党组织”,这是对学会党建工作的肯定和激励。
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原主任应长春回顾了学术工作从学术论文研讨为主到“紧密结合国家大政方针和行业需求,针对性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的演变过程。随着学术工作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学术工作的服务性得以加强,有力地提升学术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学会常务理事、英国劳氏船级社中国区总裁薛茂根博士以中国首艘出口船“长城号”开始了自己的发言,作为该船的入级船级社,英国劳氏船级社携手中国船舶工业走上世界的舞台。英国劳氏船级社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船级社,早在1869年便在上海设立首个中国办事处。改革开放40年来,劳氏船级社随着中国船舶工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在华员工超过800人,上海审图中心成为全球最大审图中心,过去40年已为2200余艘中国船厂建造的出口船舶提供了入级服务,入级总吨位达到3510万吨。未来,英国劳氏船级社将继续与中国船舶工业互信互助、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辛一心青年英才奖”获得者、中船重工七〇四所高级工程师王良秀感谢学会提供的交流和沟通平台。他表示,未来将积极发扬前辈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为我国船舶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童小川在总结中表示,今天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拉开了学会下一阶段工作的序幕。学会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及时总结学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加强学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继续做好学术、科普、组织、会员服务、国际交流、海事会展和编辑出版等工作,努力办好2018年世界海事技术学术会议,提升学会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